新生的TPP為何引關注?
關于TPP,你需要知道的幾件事
“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TPP)最初由智利、新加坡、新西蘭、文萊于2005年發起,其最重要的特點是相互取消關稅。2008年美國宣布加入,此后熱度漸高,澳大利亞、秘魯、越南、日本等國陸續加入。
TPP協定包含大量法律條款,包括投資、服務、電子商務、政府采購、知識產權、勞工、環境等30個章節,其中農產品市場準入、汽車業原產地規則、制藥業知識產權保護是此前多輪談判的主要焦點。[點擊詳細]
TPP,能有多大產?
TPP賦予成員國巨大的投資貿易便利性,同時也使成員集團在貿易投資等方面產生天然排他性,包括中國在內的經濟體在出口、投資等方面可能會承受一定壓力。
美國希望借助TPP“書寫規則”。在5日的一份聲明中,奧巴馬對此直言不諱:“我們應當書寫規則,為美國商品開啟新市場,為保護工人、保護環境設定高標準。”不過,在經濟學家眼中,TPP被過度政治化是一種危險的狹隘主義傾向,可能偏離其自由貿易的原始意愿。[點擊詳細]
意在規則重構 產生價值幾何
TPP不可能成為“經濟冷戰”
今天的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主要依靠勞動力價格優勢出口的國家了,它正在向一個內需為主的超大型市場轉化,由此產生的巨大吸附效應將是TPP所無法阻擋的。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沒有任何力量真的圍堵中國,除非我們自己先有了閉關鎖國的“冷戰心態”。[點擊詳細]
專家:TPP不太可能會取代WTO
WTO擁有的最惠國關稅(MFN)也是全球使用頻率最高的優惠關稅,其爭端解決機制也在全球范圍擁有約束力,這些獨一無二的特征是當前任何其他貿易機制所沒有的,因此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輕易放棄WTO。更重要的是,美國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的意圖并非希望以TPP取代WTO。從歷史經驗上來看,美國推動TPP和跨大西洋貿易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主要目的還是想以區域經濟合作來推動全球貿易體系的新一輪重構。[點擊詳細]
TPP暫無中國 中國淡定應對
TPP對中國經濟沖短期影響不大
近年來,隨著中瑞、中韓、中澳自貿協定簽署,中美、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加快推進,上海自貿區等試點不斷發展,RCEP談判和亞太自貿區建設穩步前行,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中國呈現出深層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對外貿易開放格局。不少專家指出,TPP協定達成對中國的預期影響有限。[點擊詳細]
專家:未來將不得不向中國敞開大門
作為環太平洋地區的大國,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并不在TPP協議之內,但不可忽視的是,中國也是談判的一項重要因素。美國國內不少觀點認為,TPP為中美關系提供了第三條道路:借助規則的力量,既可以確保美國對華長期優勢,又能維持中國的長期增長和穩定,這是對美國最好的一種選擇。但在剛剛達成的協定當中,并不包括中國,這種狀況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楊希雨看來,并不會長久地持續下去。[點擊詳細]
TPP談判初定 未來諸多變數
主要成員國輿論褒貶不一
由于TPP談判涉及的議題非常復雜,談判過程不夠透明,可能令部分群體利益受損,TPP談判也遭到不少美國公眾反對。連日來,當地工會組織、環保機構、消費者維權組織和醫療保健機構曾多次組織民眾前往亞特蘭大市區TPP談判所在的賓館附近游行抗議。
10月5日,加拿大達成TPP基本協議的消息一出,立即激起加拿大各大政黨特別是反對黨的強烈反應。
日本在野黨方面對TPP態度各異,其中不乏批評之聲。民主黨政策調查會長細野豪志認為協議“將對農林水產業造成極大打擊”。[點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