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在线黄,亚洲天堂高清,污片网站在线看,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

    數據“打架”很頻 真降假摔看不清

    房價數據“打架”不是今年獨有的現象。但陣勢之激烈,反差之明顯,似乎又能讓觀者嗅出一點不一樣的氣息。
    6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5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房價環比半數下跌,其中一線城市中只有北京微漲,廣州持平,而上海、深圳則出現近兩年來首度房價環比下跌。
    然而,上海易居研究院此前發布的數據則指,5月份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環比增長3.7%,同比增長10.6%。具體來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城市環比分別上漲1.6%、6.6%、14.4%、1.5%。
    不僅官方與民間機構統計數據南轅北轍,即使官方之間的數據,也常常“打架”。
    以廣州為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3-5月份廣州房價環比漲幅分別為0.4%、0.1%、0,廣州市國土房管局的統計數據卻顯示3-5月廣州房價環比上漲分別為10.4%、1.5%、2.1%,連續三個月創下新高。
    中原地產項目部總經理黃韜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國家統計局與當地房管部門的調查樣本不同。同時由于近期市場低迷,“限價”政策有所松綁,導致雙合同現象大幅減少,而積壓多時的高價盤得以集中網簽,這無形中變相提高了樓盤的網簽售價,從而帶動了房管局房價數據的明顯上漲。
    盡管由于統計方式不一樣,導致數據“打架”已經是司空見慣。然而截然不同的數據,卻讓人們對本就處于敏感期的樓市,更加“不明覺厲”,樓市“真假摔”之爭越演越烈。 以“大炮”任志強為代表的挺漲派,繼續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看好樓市:“我不敢說明天房價就漲,但遲早會反彈上升。”
    以經濟學博士馬光遠為代表的挺跌派,則認為“房價轉折點100%確立”,其直言,從目前各方面的數據來看,房價出現全面調整的概率越來越高,1-5月份整個房地產的表現“令人擔心”。
    盡管各方對于樓市真假摔的聲音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房地產市場正處于調整期,且仍將持續。【詳細】

            

    房企“出海”很忙 墻外更比墻內香?

    同樣使人“不明覺厲”的,是房企頻頻布局海外市場。
    仲量聯行研究報告指出,2014年一季度,中國機構投資者在海外的住宅項目投資額同比上升了80%,由去年的6億美元升至今年的11億美元。回顧此前數據,2013年,中國海外商業
    房地產投資總額為76億美元,同比增長124%,而2012年和2011年,這一數字分別為33億美元和29億美元。
    從出海房企來看,進軍海外房地產市場除了綠地、萬科、萬達、碧桂園等龍頭房企,同時也有新華聯、開源控股等越來越多的二三線房企加入;
    從投資城市來看,英國、澳大利亞、美國、馬來西亞等國家最受青睞,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已經成為澳大利亞房地產業第四大外來投資方,上一財年投資額達到54億澳元;
    從投資業態來看,此前,辦公樓是中國機構投資者海外商業地產投資的首選資產類別,但目前來看,中國房企對住宅開發用地的興趣正不斷增長,同時,文化和旅游產業也逐漸成為房企關注的焦點。
    業內普遍認為,房企大舉布局海外市場,一方面是由于國內政策趨緊、樓市低迷,另一方面則是海外房地產市場整體走勢良好,在此起彼伏之下,海外市場儼然成為房企的“避風港”。 然而,機遇似乎總是與風險并存。
    高力國際調研及咨詢董事陳厚橋在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時便直言,房企投資資金金額如此之大,面臨的風險有四點。“一是市場風險,開發商不熟悉國外的房地產玩法;二是政策風險,開發商需跟當地政府打好關系;三是金融風險,投資國外需將資金轉出,賺到的錢又要轉回國內,這之間產生的損失很難保證;四是消費力風險,外國人口并沒有國內多。”
    近日,事實證明中國房企的海外投資之路再受挫折。日前,韓國濟州道新任知事發表言論指,中國目前在濟州投資的項目屬于“投機資本”,要求已經獲得上屆道政府批準、但尚未開工的項目從頭再來。此外,他還宣布將提高外國人通過購買房地產獲得濟州永久居留權的權利。
    這給正處于興頭中的海外投資熱潮來說,無疑是一盆冷水。目前進入韓國的企業有綠地、藍鼎等。早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綠地就曾經表示,在韓國如果不熟悉當地法律,不了解其中的特殊政策,很可能會遭遇“水土不服”。
    根據相關機構的預測,今后中國機構投資者對海外地產的投資活動還會繼續增長,2014年海外商業房地產投資總額或能突破100億美元。而此番韓國濟州叫停中國項目,或許帶給中國開發商一個警示:出海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詳細】

            

    房企業績分化加劇?

    縱觀今年的樓市,市場波動反復上演,降價促銷引群眾圍觀,取消限購風聲四起。在這樣的背景下,房企之間的競爭也越演越烈,半年業績的公布,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憂愁。
    據萬科公布的銷售業績來看,前6月累計實現銷售面積821.2萬平方米,銷售金額1009.1億元,同比增長14.6%和20.6%。萬科首次半年突破千億銷售額。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對此表示,“品牌房企面臨市場調整時反應迅速,才得以實現較好的銷售業績。”
    然而其他幾家卻似乎沒那么“走運”。事實上,今年上半年,多家品牌房企完成情況均未過半,佳兆業上半年的銷售業績112億元,完成年度目標300萬的37%。此外,招商、奧園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分別為172億元和51億元,僅完成全年銷售目標的三成左右。富力地產半年銷售257.6億,完成目標36.8%。
    2014年上半年,房地產市場風云突變,1-6月全國商品房、商品住宅量價呈現同步下行,城市間市場分化更趨顯著。
    “市場調整是企業分化的最主要原因,不同城市出現分化,一些城市作為企業最主要的銷售來源,出現購買力萎縮,間接導致房企銷售下滑。”張大偉分析指出。
    中國指數研究院報告顯示,2014年前六個月銷售突破500億的企業為7家,平均銷售額692億元,較上年均值增長19.5%。200億~500億的房企為8家,平均銷售額為251億元,比上年小幅上漲。100億~200億房企有13家,平均銷售額121億元,此陣營企業受此輪市場調整影響較大,增長乏力。之后有25家房企實現50億~100億銷售業績,平均銷售額較去年同陣營小幅下降2%至73億元。
    部分企業仍在艱難完成目標,張大偉認為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年初房企對市場過于樂觀,將任務指標定得過高。
    “從今年的市場來看,房企很難實現去年的增長速度,下半年房企之間的分化還會進一步加劇。”他表示。 【詳細】

    央行力保首套房貸“救市”?

    眾所周知,從去年至今銀行房貸緊縮,停貸現象嚴重。今年5月,央行喊話各家銀行,要求優先滿足居民首套住房的貸款需求。然而,文件已出臺近2個月,各地貸款政策卻罕有實質性放松,個別地方甚至出現首套房貸“不降反升”、二手房停貸現象。
    據記者觀察廣州各大銀行發現,目前保留房貸利率優惠的僅剩匯豐銀行。工商銀行首套房貸款利率仍然上浮5%。其工作人員表示,雖然日前央行有意向調整房貸政策,但落實的文件還沒有下來,因此銀行仍舊按原制度執行。而廣發銀行也表示文件只是口頭通知,沒有正式文件,銀行暫時還沒有執行。
    同時,市場的表現似乎也并不“買單”。主要表現為,成交量的低迷態勢始終未能改善。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1-5月份,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36070萬平方米,同比下降7.8%,降幅比1-4月份擴大0.9個百分點。2014年以來,房地產市場成交量已連續4個月維持下行。
    相比之下,2013年全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達到17.3%。也即,2014年以來,樓市成交量出現“驟跌”局面。
    盡管如此,還是有業內人士堅信,下半年的樓市將出現轉機。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當前從大中城市短期市場表現來看,盡管短期內大多數城市存銷比高企,部分城市出現大幅降價的現象,但是,這樣的現象應該不會持續太久,預計下半年,由于銀行信貸對于首套自住需求的支持,信貸緊縮的局面將逐步得到改善,至此,供求關系較為合理或供不應求的城市房價將步入平穩上漲的通道。 【詳細】

    房產中介和電商“掐架”?

    開發商壓力大,央行喊話各家銀行,就連中介也開始叫苦連天。先是幾次三番唱衰樓市,隨后又形成聯盟向新興的電商賣房平臺控訴。今年中介生存艱難到了什么程度?
    此前有相關媒體報道,5月底以來,全國多地爆出房產中介聯合起來集體抵制某地產網站,其中一些地區直接采取了下架房源的手段,對其不斷上漲的端口費用表示不滿。這場源于二手房行業不景氣的中介圍剿 “戰爭”從最先的杭州迅速燃燒到重慶、青島、北京、深圳、東莞、鄭州等多個城市。
    據了解,房產電商與傳統中介,前者向個人提供后者發布的房源,按點擊量收費,即“賣端口流量”。早在2008年,該網站就曾計劃提高端口收費標準,彼時受到三家傳統中介抗議才打消想法。但近年互聯網的發展伴隨中國房產 市場 的火爆,令網絡平臺的話語權不斷提升,對傳統中介的收費也日益加大。
    一個明顯的對比是,目前中國房產經紀行業的平均利潤率為3%-5%,而已上市的房產網絡企業利潤率往往高達30%以上。
    但在競爭加劇的今天,端口費用不斷提高,與此同時,由于中介向個人收費的比例未改變,因此互聯網投放成本提高的同時,其渠道效果卻在下降。
    在中介機構看來,事件背后是中介行業當前所面臨的困局。
    2014年以來,受信貸緊縮、自住房上市以及 限購 持續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各大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均被打入“冷宮”,回暖乏力。以此次深圳聯盟抵制該網站為例,從成交量來看,今年1至6月,深圳二手房月均成交量約為5143套,已接近2006年以來的最低點。
    “我們中介現在的生存都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對地產經紀行業,至今的主旋律仍然是嚴格監管和打壓。這種情況下,中介行業環境惡化、利潤被盤剝,而電商卻在不恰當時機漲價。”一位中介人士表示,在政府嚴格限制房產經紀行業收費標準的情況下,整個行業的各類成本卻在過于迅猛地增加,包括店租、人力成本,推廣費用等。
    可見,市場下行,中介也壓力山大。 【詳細】

    城鎮化戰略出臺 房地產行業迎春天?

    今年3月,國務院公布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規劃,以及2020年我國要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消息一出,不少業界人士將此視為對房地產商而言“喜大普奔”的好消息: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必然會衍生出更多的住房需求,這會不會是房地產行業的又一個春天?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在公開場合發表的言論更是加劇了這種期待:“從市場層面來看,未來60%左右的新增住房需求將由城鎮化帶來。”她指出,到2020年,如果實現城鎮人均居住面積35平方米的目標,其中60%的需求來自于城鎮化,而城鎮化新增城市人口需求主要是初次置業的需求,也就是所謂的剛性需求,其次是改善性需求。這意味著,未來的住房供給依然要高度關注首次置業的家庭中小戶型的需求。
    利好背后,新型城鎮化要注意的一些問題也備受關注。
    在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時,廣東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彭澎認為,這次的新型城鎮化更加強調人的城鎮化,即身份的城鎮化,待遇的城鎮化,與以前以土定中心的城鎮化有所區別。許學鋒則強調,不能讓房地產成為獨行者,房子建起來之后,產業的規劃和建設要跟上。“有了產業,人到了城鎮里才有工作,有工作才有收入,人才有支付能力,才能夠在這個地方生活,在這個地方成家立業。”
    除了業界關注,市場也對新型城鎮化給出了熱烈的回應。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指出要完善農村產權制度,維護好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要區別情況、分類指導,由各地因地制宜地實行差別化落戶政策。
    這一意見的出臺,被市場視為對新一輪城鎮化的有利助推。據相關媒體報道,當天,多個建設類行業股票相繼漲停。該報道續指,有六大行業率先受益于城鎮化建設。首先受益的無疑是房地產行業。其次,建材、基建行業也將充分受益于城鎮化建設。再者,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包括供水、供氣、公共交通、醫療等公共服務行業也將迎來高速發展期。 【詳細】

    不動產登記列入時間表 難點未破阻力仍大

    去年3月,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明確“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國辦隨后下發任務分工通知,要求今年6月底前出臺《不動產登記條例》。
    其后,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公開表態,今年國土部將在6月前提出不動產登記條例,建立不動產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和不動產信息共享平臺。
    在廣東,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已于四月成立,建立和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也被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列為今年的一項重點工作。
    種種跡象似乎都在指向住房信息聯網和不動產登記終于要千呼萬喚始出來。
    然而,隨著七月的到來,這短暫的期待又幻化成空,其最大的阻力來源,是住房信息聯網要比想象中難得多。
    事實上,不動產登記遇阻并不是頭一遭了,有媒體指,早在七年前,“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就已寫入《物權法》,但因分歧較大,未規定統一登記的范圍、機構和辦法,最終不了了之。
    盡管不動產登記條例未能如期報到,但其一旦推出,其預期產生的作用振奮人心:房產的擁有分布狀況將更加透明;二手房市場將有更多房源入市,空置房總量將會減少;房產大佬潘石屹更是公開表示,它將使房價大跌。這對于有購房需求的人來說,或許也算是喜大普奔的期待吧。 【詳細】

    以房養老啟動試點 實行之路尚需探討

    6月23日,中國保監會公布了《中國保監會關于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自7月1日起為期兩年內,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四城市將試點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與以往的試行不同的是,本次的以房養老放寬了準入條件,年滿60周歲以上擁有房屋完全獨立產權的老年人,就可以投保反向抵押養老保險。這對于部分有需要的老年人來說,無疑是喜大普奔的利好消息。
    然而,喜大普奔背后也存在問題。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宋世斌認為,在人口老齡化嚴重的背景下,保險公司提供一種新的養老保險產品,把老年人房產的價值發揮出來,這個產品毫無疑問具有價值。但在中國推行,首先面臨的障礙是住宅僅有70年產權的事實。“很多老人手里的房子都比較舊了,70年產權剩下的不多,不解決產權的問題,后面的價值很有限。”宋世斌分析,中國的房價目前已處于高位,市場對未來房價波動的預期較高,因此,鑒于房屋未來價值難以估量,保險公司作出的價值評估將會比較保守,按相對較低的標準發放養老金,對老年人而言,這是最大的不理想因素。
    另一不理想因素是,老年人在進行以房養老的過程中,還需要承擔房屋抵押本身的手續費。“價值評估需要一級的評估師,法律手續包括抵押這些也都需要成本,保險公司不大可能承擔這部分成本。”宋世斌補充道。
    以房養老的利益分配問題也備受關注。“政府如果要關注孤寡老人,讓他們晚年過得更好的話,這項業務就不要完全商業化、暴利化地去運作,最好用帶有一些公益色彩、保本經營的方式來設計產品。”廣州市知名房地產專家韓世同建議應當設計為沒有固定年限,一旦跟保險簽約,就可以保障到終老的產品。
    但與此同時,他也指出如果要實現公益化的以房養老,不排除保險公司出現虧損的可能,這時,政府的財政支持或是機構介入進行兜底十分必要,否則沒有利益的話,保險公司的參與熱情也難以提振。
    此外,中國人傳統的觀念成為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在廣州市社科院研究員談錦釗認為:“這是家庭財產如何盤活的問題,是一個比較長遠的方向。對于沒有子女撫養、或者是退休收入比較低、沒有養老資金來源的老人而言,被采用程度或許會高一點。但目前來看,這部分人還是少數。對于大多數家庭而言,房子是很重要的不動產,人們的傳統觀念還是要把家庭財產傳承下去。畢竟大部分國人眼中,家庭最大的財產就是一套房子。”談錦釗說道。 【詳細】

    土地市場:從地王頻出到流拍成風

    今年的土地市場,可謂賺足眼球,從一季度轟轟烈烈的地王頻出,到二季度冷冷清清的流拍成風,上演了一部土地版的“滑鐵盧”。
    據了解,廣州市2014年土地出讓計劃中提到,2014年將會供應住宅用地666萬平方米,商業服務業用地509萬平方米,兩者同比皆增逾10%。
    而在2013年,廣州土地出讓金收入已達838億元。業內預測,若上述計劃順利完成,廣州2014年土地出讓金收入將破千億元。
    據統計,截至6月30日,廣州上半年通過掛拍方式出讓的地塊共有77宗,最終成交60宗,總價格為412億元,未達去年成交金額的一半,總占地面積為339萬平方米,推地完成度大不如前。
    在今年一季度,荔灣區、番禺區、黃埔區、先后拍出新地王。甚至出現21家房企參加土地拍賣“搶地”的盛況。華發、保利、碧桂園等大型開發商均有斬獲,開年樓市聲勢之浩大,致使市場產生了兩種聲音,有被開發商拿地力度之大所震驚的,也有為未來房價所擔憂的。
    第一季度的熱度猶在,第二季度的土地成交卻直線下降,標志性事件為4月21日的“史上最快土拍”,僅有兩家房企參與競拍,且在眨眼功夫,3輪舉牌后完成交易,與年初的幾十輪舉牌爭鋒對決截然不同。在5月份,位于海珠區的一塊住宅用地甚至在出讓前一晚被突然中止。“流拍”、“底價成交”等詞語也多次在二季度出現在新聞頭條上。
    據統計,廣州上半年共成交的60宗地中,有38宗地以底價成交,占總數的63.3%,被中止出讓土地7宗,流拍有10宗之多。
    事實上,土地市場走冷與房企投資熱度減弱不無關系,數據顯示,20家大型房企于上半年的全國拿地總額不足1600億元,1月份為582.52億元,2月份為331.99億元,3月份為261.95億元,4月份為154.4億元,5月份為116億元,6月份僅為110億元。房企拿地放緩的趨勢十分明顯。
    盡管分析人士認為,下半年地方政府會加大供地量,但經歷過二季度“有地沒人要”的局面之后,誰敢拍胸口說下半年土地市場會大熱呢? 【詳細】

    自貿區:從萬眾期待到全面喊停

    今年以來,隨著上海自貿區的成功掛牌,粵港澳自貿區的規劃也開始屢見報端。
    實際上,粵港澳自貿區并不是近期新規劃。早在2013年7月23日,廣東省政府官方文件已有明確提出,南沙新區啟動申報自由貿易區。
    今年2月底,在廣州第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廣州市市長陳建華公開透露,列入粵港澳自貿區申報的包括廣州南沙保稅區和空港經濟區,累計面積15.2平方公里。至此,廣州申請自貿區的范圍終于浮出水面。
    粵港澳自貿區不容置疑的成為了全城焦點。
    隨后,有消息稱由 廣東 申報的粵港澳自由貿易園區草案近期已經獲得中央決策層的 原則性 同意,相關消息有望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發布。
    而今年5月份,更有同城媒體作出“粵港澳自貿區本周末即將獲批”的報道,有
    上海自貿區獲批一度引起房價應聲上漲的“珠玉在前”,這加大了外界對南沙和花都的房價預期。
    這也一度引發了南沙部分樓盤出現捂盤惜售的局面。
    但今年6月初,全國所有自貿區計劃被全面叫停。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評價道,結合本地優勢和特色謀劃自貿區發展思路無可厚非,“但從一些地方提交的申請報告來看,基本上還是過去多年模式的重復,仍舊停留在開發區、產業園區建設的層面上,沒有多少新意。”
    對于提出將近一年仍沒有明確獲批時間的粵港澳自貿區來說,可謂“累覺不愛”;對于區域內坐等政策利好的樓盤來說,更是“累覺不愛”。
    近日,此前捂盤的不少樓盤已明確本月將推貨,惜售樓盤也開始了以價換量。 【詳細】

    房產稅:從準備開征到依然準備開征

    還有一個讓人“累覺不愛”的詞——房產稅。
    2010年7月23日,已有相關人士在財務部舉行的地方稅改革研討會上表示,房產稅試點將于2012年推行,屆時會以個別城市作為試點。財政部有關人士同時表示,作為 地方稅 重要組成部分, 房產稅 的主要作用在于調節收入分配,提高 土地利用 效率。自此,房產稅成為了業內外熱議的焦點。
    而2011年1月,重慶首筆個人住房房產稅申報入庫,稅款為6154.83元。2012年8月,新聞報道30多個省市地稅部門開始為房產稅開征做準備。
    今年3月份,原國稅副總局長許善達就關于房產稅的一次公開發言,讓始于2011年的重慶、上海兩地房產稅試點再次成為爭議,其表示,“此前推行的重慶和上海試點房產稅模式是在其他房地產稅收制度和政策不變的前提下,在居民的住房保有環節增加的稅。現在的模式是,在要減少交易環節稅費的條件下,再在居民保有環節增加稅收。重慶、上海的模式已經被財政部否定。”
    官方數據表示,2013年重慶市房產稅收入為13.8億元,占市級公共財政收入的2%,上海市26.9億元,占市級公共財政收入1.3%,房產稅試點帶來的收入顯得有點可憐。
    期間,更是有專家表示“房產稅試點非但沒有抑制房價,反而促發了上海房價的新一輪暴漲。”
    歷經三年,重慶、上海兩個房產稅試點成效并未達預期效果。
    今年5月26日,有媒體稱房產稅試點或將在今年取得較大進展,財政部部長謝旭人也曾明確表示,財政部門將在“十二五”期間研究推進房產稅改革。
    但是房產稅改革的推行,仍然面臨不少阻力,“要推行這一改革尚有不少困難,包括住房產權歸屬不清晰、缺乏專業評估隊伍等。”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 【詳細】

    房企洗牌人心惶惶 分化急劇路在何方?

    這年頭,不止馬伊琍很受傷,房企的日子也不好過,光耀地產被爆資產危機了、創鴻集團被傳倒閉了、興潤置業資不抵債了、融創收購綠城了,2014年上半年的中國房地產市場,缺的不是話題,而是撐得下去的房企。
    今年5月份, 深圳市光耀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下文稱“光耀地產”)暴出“破產危機”的傳言,知情人士稱,其實從2013年年底開始,光耀地產多個項目已無法按期交房以至被迫停工,業內紛紛傳言光耀地產資金鏈斷裂。而證實這一切的則是光耀地產已被最高法院列入全國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中,自此破產傳言甚囂塵上。
    雖然光耀地產公司高層多次強調公司會度過難關,但隨著光耀地產債務問題的不斷曝光和層層深入,對于光耀能否起死回生的質疑從未間斷,且愈演愈烈。
    就在光耀地產尚在苦思如何度過危機時,綠城中國——這家綜合實力連續多年在浙江省房地產行業排名第一,貴為中國知名的房地產開發商,突然傳出擬向融創中國進行30%股權的轉讓。融創方面也迅速給予回復,承認已經在與綠城磋商收購股權事宜。
    5月22日,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發布收購綠城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具體交易細節。最終這樁2014年中國房地產最大收購案塵埃落定。
    在融創中國發布的公告中顯示,融創中國以62.98億港元代價收購綠城中國24.313%股份。交易完成后,融創中國持有的綠城中國股份與九龍倉并列為第一大股東,孫宏斌被委任為綠城中國非執行董事、董事會聯席主席和提名委員會主席,宋衛平將由綠城中國原來的董事會主席改任董事會聯席主席。
    然而事情并未隨著收購的結束而結束,當外界紛紛猜想雙方究竟能擦出怎樣的火花、未來綠城誰說了算、兩個企業文化迥異的公司怎樣融合之時,更多業內人士則擔心品牌房企被收購,或許意味著房地產將迎來一場更大的洗牌。
    如果說綠城牽手融創是為了更好地生存,那么同為浙江的房地產企業,號稱寧波地產界的房企大佬的興潤置業就沒那么幸運了。
    開發房產面積達100多萬平方、2007年榮登寧波百強企業榜單33名、擁有國家房地產開發一級資質。這些驕人成績在其轟然倒塌后蕩然無存,而留下的則是超過35億元的巨額債務,其中銀行欠貸達24億元,涉及17家銀行和2家小額貸款公司,7億多元的非法公眾存款,還有3億多元的工程欠款。
    據當地官方網站對外公布的信息顯示,興潤置業實際控制人沈財興、沈明崇父子因為經營不善,導致公司資金鏈斷裂,負債35億元,公司資產實際上只有30億元,目前已經資不抵債。
    光耀破產危機、融創收購綠城、興潤置業資不抵債,對于陰晴難辨的房地產市場,或許是結束,又或許僅僅是一個開始? 【詳細】

    高管離職潮再現 地產不易難久居

    21世紀什么最重要,人才。然而邁入2014,對于人才似乎有了第二層含義。如果說以前思考的是如何吸引人才,而現在,則應該思考如何留住人才。
    2014年上半年,全國50強房地產開發企業中就有近百位高管職位發生變動,招商地產董事長林少斌辭職、碧桂園首席財務官伍綺琴請辭、曾供職萬達的王壽慶接下金地拋來的橄欖枝……
    不論原因為何,眾多房地產業明星高管狠下決心告別老東家,讓人不禁有種“其實不想走,其實我想留”的悲壯。
    本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房企高管擇木而棲再正常不過,對于個別人離職,業內人士一笑置之,這不過是房企戰略轉移和發展擴張中的人才戰略所帶來的必然結果。然而如此聲勢龐大的離職浪潮洶涌襲來,讓局外人不禁要問:房企“腫么”了?
    已經告別“黃金十年”的房地產行業不復以往大步向前的氣勢,從2013年的大起,到2014年的大落。小房企面臨生存壓力挑戰,大房企則企圖通過轉型突破困境。房企不好過,房企高管壓力自然不會小,不管是因為經營指標完成不理想迫于壓力離職,還是出于自身職業的考量,作為局外人,我們不得而知。
    唯一確定的是,作為一個曾經輝煌的行業,不管是隱退、辭職、抑或是更多的地產人轉投其他新興行業,在未來也不足為奇,更可能愈演愈烈。房地產行業大浪淘沙,地產人,不易,地產高管,更不易。 【詳細】

    擁抱大時代 擁抱互聯網

    一邊是房企高管紛紛離職,一邊是互聯網紛紛擁抱房企,兩種反差,同樣精彩。
    邁入2014年,熱門房企攜手互聯網巨頭,“用互聯網的思維經營房地產”一直是不斷升溫的話題。當代置業在香港與樂視簽署了智能家居的戰略合作協議、萬達電商宣布將與京東啟動系列合作活動、萬科與百度達成戰略合作、阿里巴巴入股恒大足球……當外人紛紛質疑房企牽手互聯網能否開花結果時,房企和互聯網大佬們早已打成一片,籌劃美好藍圖。
    2014年6月5日在萬科首屆商業合作方大會上,萬科宣布成立商業策略聯盟,并與百度首次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按照萬科集團總裁郁亮所說:“在這個劇烈變化的時代,我們要主動跟這個時代的基因來互動,不斷適應這個時代。”毫無疑問,互聯網時代,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聯網巨頭擔當了“時代基因”的角色。
    兩年之前,很多人對于房地產電商半信半疑,那么復雜的房子怎么在網上賣呢?而現在房產電商正在取代廣告,成為公認的房地產互聯網主流營銷模式,滲透率大幅提高。
    業內分析,如果說阿里巴巴入股恒大足球,讓人看不懂葫蘆里買的什么藥,百度和萬科的合作方式則更加具體明了,萬科看中了百度的“定位引擎、大數據、營銷工具”。對于萬科來說,它希望百度能夠為自己的顧客和業主提供更多大數據上的支持,比如對客流量、擁擠程度的分析和預報,對特定地點的定位和指引。
    正如萬科集團執行副總裁毛大慶表示:“萬科下一步的商業模式將與蘇寧、阿里巴巴等商業模式如出一轍,將產業鏈的上下游全線打通,利用萬科充沛的金融資源為其提供服務,吃定供應商和業主,以獲得更高的利潤。”未來我們或許會看到更多的房地產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真正實現剛進入售樓處,置業顧問就可以把你的需求如數家珍地展現出來。
    以往對于互聯網不屑一顧的房地產界,在互聯網大潮洶涌襲來之際,最終還是順應潮流告別傳統媒體,轉投可實現高精準營銷的互聯網,嘗到甜頭之后,則更為大膽的嘗試房產電商、移動電商等新事物。
    對于房企聯網的未來,我們不能輕下判斷,但不得不承認,互聯網對于傳統廣告行業的沖擊越來越大。對于如何求生存,謀發展,是值得各行各業時刻警惕,時刻思索的永恒話題。 【詳細】

    樓市低迷 降價風蔓延廣州

    眾所周知,“樓市降價潮”恐為今年一大熱詞,早在今年年初,由杭州傳出樓盤降價引發業主維權打響樓市降價第一槍開始,雅居樂星河灣在常州的高端項目也出現大幅降價。至此,全國各地降價風蔓延。房地產巨頭萬科王董事長王石直言“今年內地房地產行業形勢不妙,沒有價格永遠增長的房地產市場。”
    作為一線城市的廣州,樓市是否依舊像2013年那般堅挺?據相關機構統計顯示,截至6月底,廣州降價樓盤已增至78個,占在售樓盤總數的25.5%。數目如此之多,可謂令人“瞠目結舌”。
    5月份,不少開發商先后采取讓價跑量策略打響促銷戰,其中不乏萬科、雅居樂等知名房企。而不少指標性樓盤也現“跳水”,萬科歐泊讓價幅度達30%。雅居樂劍橋郡5月推200多套毛坯單位,1.2萬/平起步,較之3月份售價降近6千/平。
    其中最受關注的,當屬全國地王項目亞運城山海灣組團推出一口價單位,東面望江單位一口價12500元/平方米,比2010年開賣時的1.8萬-2萬元/平方米的價格低了5500-7500元/平方米,最低跌破萬元。
    開發商的讓價幅度之多緣由哪般?縱觀今年上半年樓市半年報,或許可看出端倪。
    據陽光家緣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1.1-6.30)廣州網簽一手住宅33010套,環比2013年下半年下跌26.6%,同比去年同期下降30.5%;成交面積3,832,829平方米,環比下跌23.4%,同比跌30%;一手住宅網簽均價為14,970元/平方米,環比漲18%,同比漲9.6 %。整體呈量跌價升走勢。
    據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公布的數據,前6月,七家千億房企中三家完成了銷售目標的一半,最低的僅完成了21%。業內人士預測當前大部分企業漲幅放緩,后續更多企業難逃這一狀況,預計數據并不樂觀。
    上述數據顯示,樓市成交低迷,開發商業績不明朗,似乎已經成為了上半年樓市的關鍵詞。面對這些數據,業內人士分析,開發商如果不加快讓價跑量,九成房企將不能完成今年定下的銷售任務。方圓地產首席分析師鄧浩志在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時則直言:“下半年將會有更多的開發商加入到降價隊伍中。” 【詳細】

    各地松綁限購政策 廣州可能性不大

    “預計30多個城市的限購政策將可能在年內取消。”有業內人士如是說。正如上文提及,近半年來多地成交低迷,政府似乎也按捺不住了。多地政府在試探樓市調控底線,松綁限購政策傳聞更是塵囂甚上。6月25日,呼和浩特房地產監管網公布一則公告稱呼市將松綁現有的住宅限購政策,這成為國內首個高調發文宣布取消限購的城市。
    據了解,“限購令”自2010年落地以來,全國有超過40多個城市加入限購行列。進入2014年,截止至目前,已有超過15個城市松綁限購政策。5月初安徽銅陵出臺一系列降低購房門檻的政策;浙江寧波亦放寬購買套數的舉措;天津濱海新區雖未明文放松限購,據了解只要濱海范圍內無房,即可在新區購房;而7月2日濟南醞釀松綁限購政策,目前尚在研究階段。
    當然,也不乏個別城市欲松綁限購政策遭遇“見光死”,5月佛山傳全面放開限購,不過三天,便受到“暫緩執行”通知;6月中旬多位業內人士傳昆明取消住宅限購政策,最后遭到當地住建局否認。
    各地松綁限購政策,廣州方面是否有限購放松的可能?在5月中旬,傳南沙對澳港人士放松限購,然而遭到廣州市國土房管局相關人士的否認:“廣州仍繼續嚴格執行國家相關調控政策,目前沒有調整。”日前中原地產項目經理黃韜在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像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目前取消限購的可能性不大。”
    盡管如此,在半年樓市進程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廣州限購、限貸、限價、限簽、限預售的“五限”已經有實質性松動,3月份伊始,廣州部分豪宅盤網簽放開;增城從化區域限價令明緊暗松;另外,對于去年下半年執行的“政府指導價”,各區域有不同程度的上調和放松,“雙合同”得以隱退江湖。 【詳細】

01003009164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