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宇(左)和張成在黃河上巡測(1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新華社銀川2月10日電 題:黃河“追冰人”:冰不“放假”我不休
新華社記者 馬麗娟
春節將至,當人們放松心情,準備過節時,李振宇和他的隊友們仍然心弦緊繃。
隨著氣溫逐漸回升,黃河寧夏段冰封的河面解凍加速。循著黃河岸邊走,只見透明的冰塊被河水裹挾著向下游涌去,平日因泥沙而渾濁的河水呈現出清澈的淡青色,如此美景之下卻潛伏著危險——凌汛。
李振宇是寧夏水文水資源監測預警中心石嘴山分局巡測隊的隊員,黃河開河后他和隊友們每天追著冰跑。“冰化到哪里,我們追到哪里,今年開河提前了,這幾天升溫快,一日開河十幾公里,要及時追蹤冰的位置。”李振宇說。
張成在查看冰尺數據(1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凌汛是黃河最難防守的災害之一。黃河在寧夏境內為南北走向,從低緯度地區流向高緯度地區,極易在冬春封凍、開河之際發生凌汛。石嘴山市在寧夏地理位置最北,黃河石嘴山段長108公里,是寧夏防凌的重中之重。
“開河時上游先解凍,但下游還冰封著,河槽蓄水、上游來水及消冰融水向下游匯流,很容易形成冰塞、冰壩,造成凌洪災害,淹沒周邊農田和水利設施等。”寧夏水文水資源監測預警中心石嘴山分局工作人員馬軍說,寧夏幾乎每年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凌汛災害。
馬軍告訴記者,冰壩形成位置難預測,且冰水齊下比普通洪水破壞力更強,中國自古就有“伏汛好搶,凌汛難防”的說法。巡測隊員們就像凌情“偵察兵”,沿河追蹤,排查險工段、橋梁、彎道等重點位置的凌情信息,以及時發出預測預報,為相關部門防凌減災決策提供準確數據,保護沿黃地區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下午4點,李振宇和隊友兩人一組,穿著救生衣、帶著望遠鏡等工具沿河巡測,108公里共有16個巡測點,每個點都要記錄開河距離和水位高度。河邊風大,濕度也大,一會兒寒氣吹透了棉衣。“比封河期好多了,封河巡測從早上6點開始,一下車凍得像沒穿衣服似的。”李振宇說。
“現在巡測工作量比過去減輕了許多。”從事30多年水文工作的李振宇還記得,過去只能蹬著自行車巡測、打電話上報信息,一出門就是十幾天。而現在,隨著水文信息化建設,寧夏在黃河干流建設了48處水情工情監測設施,凌情監測也升級為視頻監測為主、人工巡測為輔。
李振宇通過視頻監控查看凌情(1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即使這樣,巡測隊的隊員們沒有放松警惕。李振宇說,這幾年河床改道,一些河段處于視頻監測盲區,而且今年凌汛期黃河流量大,最近每天都在700立方米每秒左右,要格外注意。
黃河凌汛期間,每天早晨8點半之前上報流凌密度、冰面厚度、水位高度等相關凌情數據,是巡測隊一項雷打不動的工作。數據經過三次核對后,將上報寧夏水利廳等相關部門,“一分一厘都不能差”。
無論是工作日還是節假日,巡測隊每天都有人值班,除了監測黃河,還要監測每日蒸發量、降雨量等。“我們放假了,水是不會放假的,所以得堅持在現場,第一時間獲取信息。”巡測隊隊員張成說。
李振宇在黃河邊長大,年復一年注視著母親河冰封又解凍,日復一日記錄河流的“胖瘦”變化,他對“水文人”的身份有著別樣的感情。
“中國人從古代就開始觀測黃河,我個人的工作或許微不足道,但一代代水文人跨越千年的接力記錄,將為后人研究黃河、認識黃河提供歷史的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