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11月21日電 題:烏江清,貴州興——貴州第一大河烏江治污記
新華社記者李黔渝、高亢
烏江——貴州第一大河,長江上游南岸主要支流和生態屏障。流域內擁有磷礦資源富集的磷化工生產基地,總磷超標一直是烏江治理的難點問題。
11月19日拍攝的遵義市湄潭縣興隆鎮龍鳳村村景。借助生態優勢,當地居民有了可持續增收的產業,也有了更加優美宜居的環境。 新華社記者 謝秀棟 攝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近年來,貴州組合拳頻出,舉全省之力提升烏江生態治理能力,烏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污染源多重治理 彌補“環保欠賬”
磷污染較為嚴重的34號泉眼治理,稱得上貴州環保治污史上一個“壯舉”。
位于遵義市播州區烏江鎮的34號泉眼是一個巖溶泉,磷石膏產生的含磷污水滲漏到地下,通過地下水系從34號泉眼集中涌出流入烏江。記者曾多次暗訪至此,泉眼涌出的白色漿水讓當地群眾一度憂心忡忡。
11月19日,遵義湄潭縣魚泉街道村民在自家院子里打理盆栽植物。 新華社記者 謝秀棟 攝
近日,記者再次走訪34號泉眼,只見泉眼下游碧水東流,清波蕩漾。
長達十年時間,34號泉眼治理被列入貴州環保重點治理工程。貴州磷化集團副總經理趙武強介紹,貴州磷化集團在這座泉眼上就地修建起三座大型“凈水器”,新一期工程仍在建設,目前每小時可處理5000立方米涌出污水。
點源污染問題逐步解決,源頭控污同樣關鍵。34號泉眼的污染源頭為距離泉眼16公里、位于貴陽市息烽縣小寨壩鎮排杉村的交椅山渣場,磷石膏廢渣已將渣場堆成一座“雪山”。
趙武強說,2004年建設交椅山渣場時,國內還沒有磷石膏渣場的建設標準,渣場在選址、設計、施工、防滲方面存在先天缺陷。磷石膏大量堆存后,雨水沖刷溶解導致污水滲漏,通過喀斯特地形的地下水系匯集到34號泉眼,對烏江造成水體污染,帶來水體富營養化問題。
記者在渣場看到,目前渣場外部已完成覆膜防滲工程。在渣場周圍三處打井回抽地下污水并處理,以“源頭截污”降低34號泉眼污染因子濃度。
“為了彌補‘環保欠賬’,企業投入可以說不計成本。”貴州磷化集團董事長何光亮說,企業在烏江34號泉眼環保治理工程項目投入9.27億元,每年環保運行費用超1.5億元。
圍繞“一點兩河”重抓磷污染治理
目前,烏江流域主要聚力于治理“一點(34號泉眼)兩河(洋水河、甕安河)”。
洋水河位于貴陽市開陽縣金中鎮,98%的地表徑流來源于磷礦礦山開采排出的地下水。2017年,洋水河流域新探明的磷礦資源量達8億噸。由于長期開采磷礦及磷化工產業發展,水體遭受嚴重累積污染,整條河曾多年呈現“牛奶河”狀態匯入烏江。
11月18日,開磷礦區一污水處理廠工作人員巡查自動投藥點。新華社記者 謝秀棟 攝
據當地干部介紹,過去企業對環保治污重視不夠,治理方案不科學。通過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前期污染源調查及解析,制定了科學的治理方案。目前洋水河治理已涵蓋礦山企業、磷化工企業、生活源等方面,共建成8個礦井污水處理廠,實現含磷廢水全部達標排放。
貴州開磷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何忠國說,近期,開磷礦區的污水處理廠增加了自動投藥設備,通過智能監控系統自動投藥,實現更精準溶解、稀釋和投加,污水凈化效果持續提升。
記者驅車沿洋水河行進,所到之處看到洋水河水質清澈,過去的“牛奶河”已變成“清水河”。
記者從貴州省生態環境廳獲悉,貴州多地實施關閉磷礦、硬化運輸道路、修建截流溝、無人機找滲點等舉措,2019年甕安河和洋水河總磷含量達標,總體達到Ⅲ類水質標準。
一些地方還持續強化環保技術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近年來,遵義市先后投入24億元,在湘江河沿岸布局建設16座污水處理廠,實現湘江河水質由劣V類到Ⅱ類的轉變。
2018年,烏江貴州段水質總體評價為“優”,Ⅰ-Ⅲ類水質斷面占比96.5%;2019年上半年,烏江貴州段Ⅰ-Ⅲ類水質斷面優良率為98.2%,流域范圍內縣城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主要支流水質明顯改善。
生態治理成為產業發展“催化劑”
烏江清,貴州水清。治理烏江是貴州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重要舉措。生態治理加快了烏江流域“騰籠換鳥”、調整產業結構的步伐。
2018年,貴州出臺磷石膏“以渣定產”政策,磷石膏產生企業消納磷石膏情況與磷肥、磷酸等產品生產掛鉤,倒逼企業加快磷石膏資源綜合利用,加快產品、產業轉型升級。
11月18日,工作人員在烏江34號泉眼污染治理設施處檢查中和攪拌設備運行情況。 新華社記者 謝秀棟 攝
“從2018年起,在庫存磷石膏實現安全堆存的情況下,企業全力以赴推進磷石膏資源化綜合利用。”何光亮說,目前企業磷石膏總儲量1.2億噸,除了用于生產新型建材,貴州磷化集團還通過技術創新,將磷石膏改性后用于礦井充填置換礦柱,可以將磷礦資源的回采率由50%左右提升至90%以上,還可以有效避免采礦區地表塌陷問題,磷石膏正逐步“變廢為寶”。
“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新要求。
網箱養殖——導致烏江流域富營養化主要因素之一。2016年底以來,貴州烏江流域共拆除網箱養殖面積8827.72畝,目前已實現全流域“零網箱”,并助力“上岸漁民”發展生態漁業、蔬菜、水果、畜牧養殖等產業。
專家認為,全面取締網箱養殖有效根治了投餌養殖污染,促進貴州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生態轉型。
11月18日,工作人員在烏江34號泉眼污染治理設施處采集經治污處理的水樣。? 新華社記者 謝秀棟 攝
提升烏江生態治理質量給流域地區增加了“綠色資本”。遵義市湄潭縣加大投入治理繞城的湄江河,打造湄江河沿岸風光,在全縣形成良好生態文化氛圍。
“生態保護增強了地方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湄潭縣生態茶園面積增長至60萬畝,達到歐盟標準的茶葉每斤均價增加5元。”湄潭縣縣長李勰說,借助生態優勢,湄潭茶產業持續增收,前景可期,湄潭人也有了更加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