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全國“兩會”委實不尋常、不簡單,但越是面臨復雜多變的經濟社會環(huán)境,越考驗代表委員履職盡責的成色。
因新冠肺炎疫情推遲兩個多月后,2020年全國“兩會”于今天正式啟幕。
今年的全國“兩會”,注定是一次“特殊的兩會”。這個“特殊”,既體現在召開時間推遲,會期縮短,會議形式發(fā)生若干變化,更體現在,這是新冠肺炎疫情時期下召開的一次全國“兩會”。此刻疫情防控仍是重要任務,在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凝聚戰(zhàn)疫、發(fā)展共識,為疫后經濟復蘇、振興提供建議,為國民灌注信心,都被寄予極大期待,也可謂意義非凡。而全國“兩會”的順利召開,本身也說明,盡管疫情延遲了時間,但中國重要政治生活的節(jié)奏終究不為所變。
全國“兩會”是代表委員代表人民共商國是、參政議政的重要政治場合,根本上是為了促進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就近些天媒體聚焦的代表委員議案提案來看,公眾關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疫后經濟復蘇、健全國家現代治理體系、民生保障等問題上。
這些問題,不僅關乎民眾福祉,也切中了疫情下改革發(fā)展的大命題。民眾期待代表委員充分履職,為國是、為民生貢獻智慧。
首先疫后經濟復蘇顯然是全國“兩會”無法繞開的話題。現在本土疫情已基本阻斷,疫情防控形勢持續(xù)積極向好,如何在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中促進疫后經濟復蘇、“轉危為機”,成為代表委員重點關照的議題。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公眾希望看到代表委員能夠提出為經濟紓困、刺激經濟增長的建設性意見,以盡快促進經濟高質量發(fā)展。
關注經濟發(fā)展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護佑民生。民生,在任何一次全國“兩會”上都是“重頭戲”,疫情沖擊下的民生,當然更不例外。與民生相關的議題有很多,譬如如何從此次疫情應對中吸取教訓,建立健全更完整的國家公共衛(wèi)生應急管理體系;譬如在一些行業(yè)受到沖擊的情況下,應該以怎樣的方式為民眾就業(yè)兜底,實現“保就業(yè)”目標……諸種關乎民眾生存冷暖的話題,都需以代表委員的智慧支出實招,為民生保駕護航。
不得不提的另一項重大語境是,今年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如何在將疫情影響降到最低的情況下,順利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是本屆全國“兩會”的重要議題。代表委員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以鞏固社會信心,是參政議政的題中應有之義。
審議民法典,是這次全國“兩會”的一項重頭工作。這部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的“新中國首部民法典”,自去年底公布草案以來就廣受關注。它關乎民眾人格權保護,關乎不同主體物權平等接受法律保護,關乎未成年人人身權益等議題,可以說其中的每一項都與民眾相關。這就意味著,代表委員需審慎審議民法典,以通過一個對所有人都有益的民權法案。公民私權有了穩(wěn)定預期,有利于疫后振興,更有助于實現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長遠目標。
“特殊”的全國“兩會”委實不尋常、不簡單,但越是面臨復雜多變的經濟社會環(huán)境,越考驗代表委員履職盡責的成色。那些關于經濟的、民生的、公民權利的重大議題,終究要靠代表委員們的積極參政議政來推動、來實現。
在這樣一次“特殊”的全國“兩會”,大家期待著“兩會”會場上的“好聲音”,為疫后經濟振興和社會發(fā)展凝聚最大共識,照亮民眾美好生活的前行之路。(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