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2月9日電 題:3萬“候鳥”老人互助養老 托起最美“夕陽紅”
新華社記者劉鄧、王軍鋒、曹思澄
過了這個春節就80歲高齡的劉化敏,在過去五年間,只要身在定安縣必然每天早晨八點半準時從家中趕到夕陽紅老年服務中心“上班”,卻從沒拿過一分錢工資。
這位來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老人退休前一直從事宣傳工作,因患哮喘病2016年“被逼”到海南當起了“候鳥”。愛好攝影的他,經常背著心愛的相機穿梭于定安的大街小巷,他的照片很快引起了定安縣夕陽紅老年服務中心理事長付子云的關注。
“劉老師,能不能來我們夕陽紅這兒當宣傳員?”劉化敏記得2017年冬接到付子云的邀請時覺得這個人“有毛病”。
“我是來海南過冬養老的、養病的、休閑的,干嘛要去你這里,你能給我什么?”劉化敏反問付子云。
這不是付子云第一次面對老人的質疑。付子云2012年發起的夕陽紅老年服務中心初衷是想搭建一個“候鳥”老人們居家互助的養老平臺,不收老人們一分錢,老人們之間互助也不收一分錢。
但如此理想化的愿望總讓人感覺不真實。“很多人問我: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想干點什么?哪有這么高尚的人?你能給我們什么?”
“給不了你一個牙刷,給不了你一塊香皂,只能給你一個快樂的、遇事有人幫的集體。”付子云這樣對劉化敏說。
雖然將信將疑,可畢竟人在他鄉,親朋故友和兒女遠在故鄉,孤獨、無助在所難免,劉化敏覺得有個組織可以參加也不錯!這一“入伙”,就再也不愿離開。
“這個組織吸引我的是快樂自己、為大家服務。每次拍了照片分享到互助群里,大家都很贊賞,我得到了精神上的回報。”劉化敏告訴記者。
這還不是劉化敏留下來的主要理由。妻子黃漢珍埋怨劉化敏“比退休前更忙了”,一直反對他加入夕陽紅,直到2019年的一次突發疾病才讓黃漢珍的思想轉了彎。
“老伴凌晨三點鐘鼻腔噴血,孩子們不在身邊,我真慌了,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給夕陽紅、給付子云打電話,沒通。那時她意識還清醒,說我三點鐘給人打電話,瘋了么?”劉化敏想了想,這個時段人都在熟睡,就摁掉了電話。結果5分鐘后,電話就回過來了。
“付子云問我啥情況,我就如實地告訴了他。”劉化敏說。撂下電話不到十分鐘,付子云和搭檔李陳丹就到了劉化敏家中,將黃漢珍送到定安縣醫院急救后,連夜又送往海口市中醫院救治。
“搶救了一天一夜,他倆也守護了一天一夜,夕陽紅的其他老人第二天聞訊也趕過來幫忙照顧。那時老伴已經失去意識,事后我跟她說了情況后,她感動了。從那以后,老伴變得非常支持我,家務都不讓我干,要我在夕陽紅好好為大家服務。”
在夕陽紅甘當服務員的還有來自重慶的70歲老人胡曉文。他是三屆國家級太極拳比賽老年組冠軍,在夕陽紅太極拳隊當教練。“現在是市場經濟,做什么事兒都要有報酬,我在重慶帶徒弟是要收費的。但在這里,我愿意免費教。因為我是奉獻者,同時也是受益者,這里的聲樂、繪畫、書法、舞蹈……只要你喜歡、愿意學,都可以免費學!”胡曉文說。
如果只是玩樂,并不出奇,各地皆有。在夕陽紅學雷鋒志愿服務隊隊長王巧玲老人看來“在生活緊急情況下的互助”才是夕陽紅珍貴的地方。“我們一年比一年老,誰還沒有個三長兩短的時候啊!萬一倒下去,有人管啊!”
如今的夕陽紅老年服務中心經過9年的發展,已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氛圍,來自全國各地約3萬名“候鳥”老人們通過成立50多支文體活動隊和一支“學雷鋒志愿服務隊”,初步實現“樓上幫樓下、年輕幫年老、身體好幫身體差”的互幫互助格局,起到“為政府分憂、替老人解困、代子女盡孝”的效果。
夕陽紅已經成為“候鳥”老人們另一個家。當記者問起今年在哪兒過年時,10多位老人異口同聲地說:肯定還在這兒過,還跟大家一起過,我們開心,子女也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