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2月10日電 題:電工老劉眼里的農村供電之“變”
新華社記者侯文坤
“老劉,村口張師傅家這兩天用電量不對,從一天2度猛增到6度了……”一大早,59歲的湖北孝昌縣供電公司小河供電所網格員劉幼平就被同事的電話催著趕路了。
春節臨近,老劉又到了一年里最忙的時候,線路設備運行維護、故障維修、用電檢查……這些活兒干了26年,卻常干常新。
“好比這故障搶修,以前是等著村民上門或打電話找。每到過年,報修電話都接到手酸?!边@兩年數字化供電所的建設,讓劉幼平用上了新技術,點點鼠標就能找到故障點和風險點。
背上工具包,老劉快步上了搶修車。路上偶爾響起的爆竹聲催促著村民們趕集市買年貨,掛燈籠貼對聯。“現在沒誰會擔心過年停電了。你看路上整齊的線桿、線路和規范的表箱,以前完全是另一番樣子。”
以前,老劉最怕的是大風下雨天、逢年過節時,睡不好覺,就怕哪條電線會刮斷或短路跳閘。有時一家出現故障會導致一大片停電,得背著工具沿著線路排查,全靠“土經驗”找故障點,一兩天才恢復供電是常有的事。
幾公里的路程,很快就到了村口張師傅家。見電表運轉正常,老劉便進到里屋檢查開關插座,在洗浴間發現一個插座內部線路破損,導致短路漏電。找到原因后,劉幼平從包里翻出幾樣工具,便動手維修,沒幾分鐘就處理妥當。
在農村保電20多年,當年的“小劉”變成了“老劉”,服務對象從1個村、1臺變壓器、200多戶,變成4個村、33臺變壓器、2400多戶,親眼看到一個個農戶家被點亮了,一個個廠房運轉起來了,自己工具包里的老式扳手、起子換成了電扳手、電起子,記電費的小本換成了手機里的電子表格數據。包里的小變化,是農村用電大變化的縮影。
新建變電站、老變電站增容、串戶線穿管進箱、城鄉用電同網同價、農村通動力電……隨著農村電網改造不斷升級換代和脫貧攻堅的推進,越來越多農戶用上了安全電、放心電。在湖北,2019年農網用電量1232.32億千瓦時,較2015年底增長了38.12%。
“從用電照明到用電生活、生產,我們村從1臺50千伏的變壓器到如今3臺100千伏和2臺50千伏變壓器,戶均容量由0.5千伏安上升到2.5千伏安以上?!崩蟿⒄f,堅強的電網帶來了網絡、產業,灌溉不愁了,辦廠不慌了。
明年老劉就要退休了,相比離開的傷感,他更多的是欣慰。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不僅給村民,也給他自己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過去需要連續跑幾天的抄表工作,現在從電腦上遠程采集幾秒鐘就完成了;過去全憑經驗的搶修,通過故障尋址器可以自動判斷出故障類型和確切位置;過去跋山涉水地巡線,現在有無人機等協助……“再過些年,怕是又有新技術了?!崩蟿⒄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