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2月13日電 題:郎興英越“犟”越“牛”
新華社記者 汪軍、吳思
郎興英過年也沒閑著,她一邊忙著在養殖基地抓蚯蚓,一邊又謀劃年后擴大規模的事。
在貴州省德江縣煎茶鎮川巖村,今年47歲的郎興英是個“犟人”。不過,大家都說她“犟得有理”,肉牛和蚯蚓兩大產業如今是越做越有奔頭,每年還帶動不少缺技術的村民就業。
“等過了年還要找5畝地養蚯蚓,目前將近40頭肉牛的規模要穩住,爭取再帶動兩三個人就業,牛年再牛一點哇!”郎興英哈哈一笑,信心十足。
武陵山深處的德江縣,過去是貧困縣。川巖村在大山深處,也曾條件艱苦。過去,為了種地,幾乎家家戶戶養牛。
郎興英以前在農村生活,出門隨處都能看到牛糞。有一次,她突然發現牛糞里面鉆出了蚯蚓,通過手機搜索網上的信息,再咨詢一些朋友,才發現原來牛糞是蚯蚓最喜愛的一種“食品”。
2013年,通過多方了解,郎興英瞄準了蚯蚓養殖市場。為了掌握養殖技術,她花了幾萬元到湖南常德學習。她說,把基本的技術學成之后,當場就從湖南引進蚯蚓種苗,回到老家后悶頭在山里開始養殖。
起初,有人勸她不要“瞎整”,蚯蚓在農村到處都是,要是能賺錢,豈不是家家戶戶都可以發財?
但郎興英就是“犟”,在她看來,養殖蚯蚓既“消化”了牛糞,又可以發展一種新的農業產業,怎么就是“瞎整”呢?
剛開始,郎興英養殖蚯蚓用的牛糞全靠出門到處撿。2016年,她出門撿了一車牛糞往家里趕,結果不小心出了事故,牛糞灑了一地,被人笑話不說,自己還得用鏟子一點一點拾起來。
這次翻車后,她下定決心養牛。但是,家里無論如何不同意。沒有草場、不懂市場……反對的理由,擺在面前一大堆。“我又犟了一回,養牛的事搞成功了。”她說。
有了肉牛就有了牛糞,蚯蚓的飼料便是就地取材。如今,郎興英有5畝蚯蚓,大約30天可以出售一茬,一年下來有二三十萬元收入。蚯蚓可用做釣魚的餌料,目前市場供不應求。不僅如此,蚯蚓的排泄物本身也是一種肥料,可以賣給果園、茶園。2020年,基地產出的這種有機肥已經賣了七八十噸,每噸可以賣到500元。
郎興英這套“肉牛—牛糞—蚯蚓—有機肥”的循環農業模式,吸引了不少肉牛養殖大戶“加盟”。在她看來,關鍵是可以帶動農村人增收。目前,村里有7位村民在她的基地務工。
57歲的村民梁祖成身體殘疾,家里有兩口人,過去是因病致貧的貧困戶。這幾年,他幫助郎興英割牛草、撿牛糞,每天工資80元,收入比種玉米強得多。
煎茶鎮畜牧站負責人魯國權說,肉牛、蚯蚓、肥料,過去這些在農村看起來毫無關聯的東西,現在被郎興英“捆”在一個產業鏈條上,農村糞污的問題和產業增收的問題一下都解決了。
徐天磊2019年大學畢業后,成了郎興英的徒弟。家里人希望他到城里擇業,但他和師傅一樣有點“犟”,執著地想要在循環農業方面干出點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