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2月13日電 題:遵義會議會址的“紅色衛士”
新華社記者李驚亞
今年除夕,32歲的雷寶一刻也不得閑:白天在遵義會議會址進行例行防火巡查,晚上在萬家燈火中,他與戰友身著救援服,開著消防車默默守護在會址附近的紀念廣場,直到新年鐘聲敲響,群眾慶祝活動結束才離開……
雷寶是貴州省消防救援總隊遵義支隊會址消防救援站的一名消防戰士,加入消防救援隊伍14年以來,這是他第13次放棄春節和家人團聚的機會,沒有回云南老家過年。
“群眾過節,消防過關,越是節假日,我們的出警越是比平常多。”雷寶說,“這個時候,作為消防戰士,需要舍小家、顧大家,護衛一方土地的安寧。”
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成為中國革命的重要“轉折點”。由于遵義會議會址、紅軍總政治部舊址等革命遺址為磚木結構建筑,防火難度大。為了確保會址和附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1970年,會址消防救援站正式成立。
會址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導員楊振說,每天上午和下午,救援站的消防戰士會定時來到會址,逐項檢查消防安全設施是否到位,消火栓零部件是否有損壞等。會址設立以來接待中外游客近9000萬人次,無一例火災記錄。
會址消防救援站現有指戰員18人,營房距會址不到100米,不僅承擔著護衛會址等革命遺跡遺址的重大職責,還肩負著6個鄉鎮(街道辦事處)、240平方公里轄區的滅火救災、搶險救援、消防宣傳、扶貧幫困等任務。
有一年,遵義市老城小學旁一戶居民樓四樓發生火災,當時家中無人,雷寶與戰友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得知失火這戶人家的女兒馬上要高考,書房中有大量復習資料,這家人很希望能把書房保住。
“把群眾的損失降到最低是我們的本職工作。”雷寶說。當時,他和戰友采取人工滅火方式,終于把孩子的復習資料保住了。在搬運資料的時候,由于樓道護欄燒斷,雷寶背著沉重的空氣呼吸器,一腳踩空,從四樓墜到二樓。盡管身負重傷,他卻爬起來繼續幫忙搬東西,等到搬完才發現自己不能動了。
“我剛住院,這家人就來看我,孩子學校也來送錦旗,后來孩子考上南京一所大學,走之前還特地來救援站,和我們告別。”雷寶說。
如今,走進會址消防救援站的榮譽陳列室,映入眼簾的有“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119消防先進集體”等90余塊國家級、省市級榮譽獎章獎牌,建隊50周年時,遵義會議紀念館送來“會址衛士”牌匾,有群眾送來的繡著消防戰士的十字繡以及上百面社會各界送來的錦旗。
記者看到,其中一面錦旗上寫著“傳承紅色基因 助力夢想起航”十二個金色大字。“這是我們資助的孩子考上大學后,送來表示感謝的。”楊振說,這些年來,救援站的指戰員們捐獻7萬余元成立“會址基金”,已資助當地貧困學生28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