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2月13日電 題:上岸漁民鄭培舉的新生活
新華社記者林超
“嗒、嗒、嗒……”新春佳節,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坑園鎮下嶼村老漁民鄭培舉還在忙碌地用小槌敲打“燕皮”,這是他9年前退養上岸后的新手藝,也是他幸福生活的新來源。
“肉燕”類似餛飩,是福州人逢年過節必吃的一道名菜。因此春節也是鄭培舉一年中最忙的時候,每天得花十幾個小時打“燕皮”,做“肉燕”。海邊的冬天有些陰冷,鄭培舉卻忙得一頭汗,只穿一件單衣。
“相比之下,現在就算輕松的了。過去養魚才累,不分白天黑夜。”鄭培舉一邊打燕皮,一邊告訴記者,他從20歲開始做海產養殖,最多時養了300多箱真鯛、石斑魚,年收入超50萬元。
下嶼村是羅源灣南岸的老漁村,全村1200多戶曾經都從事漁業。資料顯示,最多時羅源灣超過一半的海域面積都在養殖,一度陷入養殖密度超標、污染嚴重、死亡率上升、效益下降的惡性循環。
為了科學合理利用海域資源實現漁業高質量發展,自2010年起,連江縣出臺系列政策,推動漁民轉產轉業。近萬戶漁民在號召下退養上岸,有的去外地繼續養殖,有的去了工廠企業,有的利用賠償金做生意,鄭培舉也是其中一員。
“隔行如隔山,剛開始不太適應。但咬牙堅持住,手藝越來越精,名氣越來越大,日子也越來越好了。”鄭培舉高興地說,如今他的“肉燕”銷量比最初翻了兩番。2020年起,他又試著上網銷售,還做了一場時髦的直播,把這道福州小吃賣到了全國各地。
“以前養殖收入看起來高,但投入也高,風險更高。遇到臺風、病害就得虧本。現在收入和過去差不多,還穩定多了,關鍵是未來更有希望了。”鄭培舉高興地說,新的一年,他正在和村干部商量怎么一起建品牌,提升包裝質量,通過電商賣出更多的產品。
記者站在下嶼村海岸邊,只見蔚藍的大海緩緩起伏,略帶咸味的海風里已聞不到以往超標養殖才有的腥臭味。
“以前誰能想到吃‘生態飯’呢。”下嶼村村支書鄭德永感慨,“如今環境變好了,村子和一家上海企業剛剛達成協議,準備共同建設文化休閑旅游村,發展休閑漁業,還能吸納不少漁民到企業工作,一個月收入七八千元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