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2月14日電 記者手記:苗寨“花姐”的新年
新華社記者郭軼凡、黃慶剛
時隔兩年有余,記者再次見到了大袍苗寨“花姐”——梁曉花。
“我上午去鎮里辦事,你們先到村里等我。”循著導航,記者一行來到了廣西柳州市融安縣長安鎮安寧村村委會所在地。顏色依舊鮮艷的村干部值班表上,村委會主任梁曉花的名字赫然在列。
同村委會副主任黃玉秀聊了幾句后,記者得知,去年5月,一向熱心腸的“花姐”被選舉成為村委會主任,10月份,按照政策,她又成了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干部,擔起了村里的大事小情。
2018年底,記者到融安縣蹲點采訪,住在了梁曉花家,與她朝夕相處了20余天。
大袍屯是安寧村的苗寨,也是個水庫移民屯,地處深山,交通不便,多林少田。村民多年來依靠種植香杉為生,曾飽受貧窮困擾,村里稻田少,村民有時想吃米飯都要挑著木薯徒步六七個小時去外面置換。
幾年前,“花姐”靠著和丈夫外出打工攢錢,再加上當地政府的幫扶,蓋起了一座二層木樓,開起了農家樂。自從見到這位熱情淳樸又勤勞肯拼的苗家阿姐后,“脫貧攻堅”這個概念才真正在記者心里“活了起來”。
“我們這個隊伍特別團結。”黃玉秀說,這個新年,大家比以往更加忙碌,每天都有人留守值班,登記返鄉人員信息,宣傳防疫知識,宣傳防火安全等。
不久,記者見到了趕回來的“花姐”,高高扎起的馬尾辮、簡單耐臟的棉衣,記者記憶中的樣子幾乎沒變。沒顧上多寒暄,“花姐”又匆匆忙起了遺留的工作。
“今年比較忙,沒準備太多年貨。”“花姐”笑著說,“今天雞還沒喂,要不跟我一起去吧。”
坐著“花姐”的電動摩托車,記者來到了“花姐”的雞棚。兩年前,這里只有十幾只雞鴨,現在足足多了上百只。她說,去年以來,由于疫情,農家樂的生意不如往年好,就多養了些雞鴨,“土雞土鴨很好賣,經常有人來訂貨。”
回到熟悉的木樓,火紅的燈籠早已高高掛起,“花姐”的女兒拿出剛烤好的糍粑遞給記者,廚房里,兩排熏制的臘腸、臘魚分外誘人。“村里今年將近100人不回家過年了,我老公也是其中一個,我今年和孩子老人一起過。”“花姐”說,她的愛人常年在外打工,今年響應就地過年號召留在了廣東過年。
“不管在外在家都要好好過年,現在網絡也很好,大家過年的時候互相問個好,就是幸福了。”“花姐”架起爐灶,開始準備一家老小的團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