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拍攝的中關村智造大街外景。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新華社北京2月19日電 題:“蓄勢待發,我們準備好了!”——中關村一條街里的新春“創新力”
新華社記者蓋博銘、郭沛然
“年前已經做了很多計劃,就等著開年,可以說我們蓄勢待發,準備大干一場!”新年開工日,中關村活力依舊,創業者們斗志滿滿。
記者來到位于中關村核心區的中關村智造大街。這是一條長380米,經營4年多的街道,是首都前沿硬科技創新發展的地標。
在這里,一個“村”、一條街正孕育著不竭的“創新力”。
2月18日拍攝的中關村智造大街外景。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硬實力做‘家底’,創新不怕難?!?/font>
8張辦公桌,5位“身兼多職”的團隊成員,北京靈致芯科技有限公司的開工日人雖少但格外忙碌。
這是一家成立不滿4個月的初創公司,研究前沿可信計算芯片及軟硬件系統,讓數據隱私安全和數據價值開發可以兼得。
受疫情影響,公司的辦公區沒有華麗的裝修,不少成員還在遠程辦公。從美國回國加入團隊的張伊祎開工日身著一襲紅衣,為公司增添一抹“年味兒”。她辦公桌上擺滿了論文,了解算法瓶頸、融合國內外前沿理論是她現階段最為重要的任務。
“辦公環境簡單但我們工作熱情極高?!眻F隊負責人冉陽笑著告訴記者,這個領域比他們想象中發展得還要快,硬科技定會撬動整個社會發展,他們有信心也有決心。
海外專家顧問團隊、國內頂級高校專家、充足的資金儲備……“硬實力做‘家底’,創新不怕難。”冉陽說,團隊相關硬科技產品已與超過20家企業簽約?!跋M履昀?,團隊的相關技術可以成為‘數據價值互聯網’的新型基礎設施。”
北京靈致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工作(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光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敏(右)與員工交流(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奔著一個目標,讓前沿的科技用起來?!?/strong>
記者來到位于大街北側的光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實驗室。實驗室里的地磚一眼看去并無特殊之處,但在踏上去后,幾秒內會迅速感受到熱度。
這是該團隊研發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是新一代具有高效電熱轉化性能的半導體制熱材料。新材料與地面裝飾相復合,可以替代傳統復雜的供暖系統。
“就是想用新材料技術解決建筑供暖問題?!惫庵萍几笨偨浝項蠲粽f,這便是公司創業最簡單的初心,也是企業一直為之努力的目標。
實驗室里,研究人員正在小批量生產制熱材料?!靶虏牧系暮穸纫簿褪穷^發絲的三千分之一?!毖芯繂T王鵬告訴記者,但它的電熱轉化率卻高達99.45%。
迄今為止,團隊已在新能源、新材料數個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并已申報58項國際國內專利。
新年新開端,楊敏與記者分享了公司喜報,公司將有3條產線落地,年產能為300萬平方米的生產線即將投產?!跋M屒把氐目萍紕撔抡嬲闷饋??!?/p>
光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為透明發熱膜進行測試(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北京靈致芯科技有限公司CEO冉陽(右)與員工張伊祎交流(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一條街也是一個創新“微生態”
若干年前,清華園賓館是這條街的地標,“迎來送往”成為這里的主要區域功能。如今,隨著北京加速高質量發展,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等因素讓周邊高校院所、事業單位的人才、信息、技術等資源得到最優化整合。
一條街里的創新“微生態”正助力解決創新創業公司在產品中試、敏捷制造、檢測認證等環節遇到的痛點和難點。自開街以來,大街累計為京津冀地區企業服務超過5萬家次,形成服務案例超過5000項。
“讓科技企業少走彎路,要充分發揮‘大街’的加速器作用。”中關村智造大街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沈兆軒說。
例如,中關村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經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架起政府與企業溝通的“橋梁”,負責新材料等領域科技型企業的專利預審等工作?!耙郧?到3年才能完成審理流程的專利項目,現在3到6個月就可以實現。”沈兆軒說。
新春伊始,開工日的“大街”和往常一樣人來人往,創業者們步履不停,正朝著夢想奮力奔跑。(參與采寫:王奕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