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在线黄,亚洲天堂高清,污片网站在线看,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

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7/ 05 13:51:33
來源:中國華能

中國華能赤子初心丨新中國第一代熱工技術人員高漢襄:我將青春付與你

字體:

  1965年12月24日清晨,北京冬日寒風刺骨,高漢襄和水電部電力科學研究院五十幾位同事來到天安門城樓前。他們穿著厚厚的棉大衣,一起看向鏡頭,定格下這告別的時刻。第二天,這群人斗志昂揚地登上了“西遷”的列車,投身“三線”建設,目的地陜西西安。

  他們是新中國第一代熱工技術人員。那一年,時代改變了他們的人生坐標,卻從未改變他們奮斗在中國電力科研和生產主戰場的人生軌道。

  56年后,在西安興慶路136號院一棟普通的灰磚樓里,我見到了95歲的高老,他拿著放大鏡看著這張黑白老照片,指著上面第二排一個年輕小伙兒激動地說:“你看,這個是我!”

  我問高老為何會選擇離開北京來到西安,老人說,組織上有需要,我們義不容辭,所以沒有想那么多,帶著一些衣物就來了。

  自認入黨不夠格的武大畢業生

  1946年,高漢襄考入國立武漢大學,本是經濟系的他,因為覺得經濟系課程安排實在太少,便主動申請轉至機械系,終于把一周時間全部填滿用來學習。他說:“不讀書沒有出路,上大學就是要長知識、學本領?!?/p>

  畢業后的高漢襄先后就職于中央燃料工業部生產技術司和水電部技術改進局。時任水電部科研處領導曾問他是否想過加入中國共產黨,高老說:“當時我身邊入黨的人非常少,只有英雄和模范才能加入這個先進而光榮的組織。我想都不敢想,覺得自己還遠不夠格。”

  但這句問話點燃了高漢襄心中的一團火,“入黨”慢慢成為了他堅定的追求。從1956年寫下第一封入黨申請書,到1981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25年間,高漢襄懷著一顆赤誠之心,堅持用技術為中國電力事業謀發展,這是最初的理想,也是后來一輩子的躬身力行。

  煤粉堆里的儒雅先生

  原西安熱工院技術人員劉英雄回憶起第一次見到高老時的情形,那時,還是“高主任”的他,身上獨有的氣質讓劉英雄至今難忘。他在《漢襄先生》一文中記錄下當時的印象:一位干凈、清瘦、神采奕奕的長者在作報告,一口帶著湖北口音的普通話,極其精準地描述著問題。他身材板直,花白的薄發紋絲不亂,深藍色中山裝緊扣,一副儒雅學者風采,自有的謙和令人倍感親近。

  這與我40年后見到的95歲的高老如出一轍:干凈、清瘦、神采奕奕,雖不再是中山裝,但馬甲與毛衣整齊疊搭,淺灰色羊毛呢西裝褲簡約平整,鼻尖一副老花鏡,將儒雅的學者風范襯托得淋漓盡致,儼然還是當年的“漢襄先生”。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干凈儒雅的“漢襄先生”,卻跟煤粉和鍋爐打了一輩子交道。用女兒高薇的話說,父親是以工作為人生最大追求的人,在她的印象里,父親不是扎在實驗室的煤堆里,就是出差去“爬鍋爐”。

  高漢襄所在的西安熱工院及其前身水電部電力科學研究院,是我國從事熱能動力技術研究時間最長的國家級科研機構。在煤粉鍋爐燃燒及其制粉領域,高漢襄幾乎跑遍了當時全國各地的火電廠:“把脈問診”、開具技術“處方”、編制標準規程,只為讓新中國的火電廠“燃燒”地更加安全、高效、環保。

  高老反復強調一句話:“技術人員一定要到現場去,才能真正地找出問題,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痹诓豢茖W不合理的措施面前,高老身上的“儒雅”也可頃刻化作對事實的“強硬”堅持。

  1974年,西安熱工所(西安熱工院1994年前稱西安熱工所)應水電部要求,對黃臺電廠“提高出力30%,每千瓦時煤耗380克”進行鑒定,高漢襄隨隊參加了這次任務。他們通過鍋爐試驗得出的反平衡熱效率及汽輪機汽耗率,綜合算出每千瓦時煤耗大于380克,所提高的出力也達不到30%。這一結果讓在場那些急于達到提高出力目的的人啞口無言。

  高老回憶說:“當時我們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了試驗,結果是經得起考驗的,必須對電廠沒有科學根據的設想給予否定。”熱工所隨即向水電部生產司進行匯報,得到了認可和鼓勵。實踐證明,這一有力的否定,對全國火電廠科學提高出力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同樣的堅持,還發生在國產首臺30萬千瓦火電機組——河南姚孟電廠投運前。

  高老記得,1975年自己在剛剛建成的姚孟電廠發現,機組采用的風扇磨煤機制粉系統與當地煤種無法匹配,將會導致機組無法運行。這對于當時嚴重缺電,又剛剛邁出電力自主創新步伐的中國來說,無疑埋下了隱患。高漢襄提出“以常規鋼球磨中間儲倉式替換風扇磨”的改造方案,遭到了部分人反對。他站出來,有理有據地解釋道:“風扇磨并不是萬能的,必須要根據煤的種類來選擇與之相匹配的制粉系統,絕不能脫離了實際,更不能因為風扇磨造價低而忽視了適配性?!痹谒膱猿趾碗姀S的支持下,姚孟電廠在投運前便開展了技術改造,實現了安全穩定運行。

  80歲的磨煤機領域專家張安國,回憶起當年跟著高漢襄開展磨煤機選型設計技術研究時的情形,那些“總被打回來重寫”的經歷至今仍讓他“心有余悸”。

  “當時我們的研究屬于國內首次,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每次做完實驗將報告發給高老審閱,他總能找到很多細微問題,要求我們數據務必精確,那時候我們都覺得高老太嚴了!” 張安國說,“但我們得感謝高老的嚴格,正因為這超乎尋常的嚴格,我們的研究才能獲得199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p>

  而正式申報國家科技進步獎時,高老將自己的名字從申請表上劃掉了。他說:“獎項要多給年輕人?!?/p>

  為國“出征”的電力技術“外交官”

  1966年的一天,還在重慶電廠出差的高漢襄接到所里電報,被要求即刻前往北京的電科院。在那里,高漢襄接到了一項新的任務:作為水電部特別委派專家,前往阿爾巴尼亞援助當地火電廠建設。

  不久后,高漢襄作為水電部唯一專家代表,與哈爾濱鍋爐廠、上海成套所其余三位同志一起,從北京出發,經莫斯科、布達佩斯兩次轉機后,抵達阿爾巴尼亞,開始了長達8個多月的援助工作。他們負責調研當地煤種及燃燒情況,研究合適的鍋爐機組型號。后來,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中國向阿方提供了相應的設備,有力支持了阿爾巴尼亞的電力工業。

  提及阿爾巴尼亞這段經歷,高老鄭重地說:“我們很認真負責地完成了國家交代的任務?!?/p>

  到了80年代初期,專業過硬,又同時掌握英、俄兩門外語的高漢襄,被選為擔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資助的中國“燃燒中心”熱工所項目主任。年近花甲的他,將自己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電力技術與人才的“引進來”“走出去”中,先后參與了中德、中加等政府間電力科研合作項目,協助外方開展項目申請、設計與審查,并負責選派和培訓技術人員前往國外學習,為日后熱工院與國外有關專業機構建立密切合作關系奠定了基礎。

  “外國專家學者對高老的專業知識和友好親和的態度贊不絕口,每次會談都希望高老能夠在場,幫助他們解決技術難題。”原西安熱工院辦公室主任米浩林回憶道。

  這份電力技術“外交官”的工作一直持續到高老退休后的很多年。

  冬去春來,一晃50多年過去了,興慶路136號院子里的玉蘭又迎來了今年新一季盛開。95歲的高老耳聰目明、身體硬朗。他在家中熟練操作著平板電腦,在微信群里與大家討論著電力技術,樂此不疲。

  談及自己對中國電力工業的貢獻時,高老說:“我哪有做什么貢獻,只是盡了自己的一份力。”

  2016年,90歲的高老和他多位年邁的“老戰友”來到華能沁北電廠。他們通過爐膛觀察孔看到了熊熊燃燒的火焰,又登上了40米高的鍋爐頂層,動作依然熟練麻利。高老興奮地說:“搞了一輩子鍋爐,今天終于見到了咱們自己的百萬機組!我們現在做得比他們(國外)好!”(彭艷嬌)

【糾錯】 【責任編輯:呂愛玲 】
閱讀下一篇:
01003010143000000000000001119930121122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