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打多遠,目光就要看多遠”
——記“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火箭軍“巡航導彈第一旅”發射營長羅寅生
“我們能打仗嗎?我們能打勝仗嗎?”來到火箭軍“巡航導彈第一旅”采訪,掛在營區大樓上的這兩個“問號”反復在科技日報記者腦海中盤旋。直到見到某發射營營長羅寅生后,“問號”才被拉直。
6月下旬,記者有幸觀摩了該營進行的一場導彈火力突擊的模擬演練。發射單元準備、起豎導彈、點火發射……短短數十分鐘內,在羅寅生的指揮下,多枚某型號巡航導彈呼嘯而出,點穴開孔、踹門破窗……遠在千里之外的目標被瞬間毀滅,場面震撼。
若不是黝黑的皮膚和干練的談吐,戴著眼鏡、有著一張圓圓娃娃臉的羅寅生,更像是一介書生。而正是他,個人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被評為火箭軍“十大礪劍尖兵”。前不久,他又榮獲第22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男兒何不帶吳鉤。最重要的是,一線部隊要想丟掉技術‘拐杖’,更需要懂導彈技術的人才。”2010年2月,放棄讀博機會的羅寅生如愿以償來到這個旅,開啟了一名導彈精兵的礪劍征程。
來到部隊沒幾年,表現出色的羅寅生被任命為作訓科長。作訓科長官兒不大,可在作戰部隊,這個角色卻是舉足輕重,部隊訓練怎么樣,未來戰爭怎么打,作訓工作至關重要。
未來我們能否繞開敵人的防空系統?如果戰爭到來,我們拿什么去打敗對手?……每次戰爭過后,羅寅生都會深入思考。
某年初,周邊形勢風云突變,多方角力,劍拔弩張,世界矚目。羅寅生將自己關進辦公室,幾天后,一張標滿各種符號和線條的作戰地圖新鮮出爐,上面清晰注明了作戰對手的主要軍事目標位置及主戰裝備、兵力布控。尚在休假的旅長張正紅發來信息:“早作準備。”羅寅生會心一笑,利索地敲下兩個字:“已備!”
事后,張旅長對記者感慨,“一日不可無羅寅生!他就是新時代下用新思想武裝起來的新型打仗人才!”
對諸如此類的事情,羅寅生也有一個標準答案,“軍人就要時刻準備打仗,我們的導彈能打多遠,我們的目光就要看多遠”。
博士、戰士,他選擇了戰士。機關、基層,他又選擇了基層。表現優異的羅寅生被上級看中,要調他過去,在很多人眼里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然而,他卻主動要求到發射一線任職。
“我們駕馭的是精確打擊武器,必須要靠精湛武藝支撐。這個精湛,首要的是數據要精準。”剛擔任營長的羅寅生帶著發射單元邊訓練、邊總結、邊研究,收集整理武器性能作戰數據上千組,結合發射地域地形、戰場環境、氣象水文等條件下打擊數據進行融合,建立作戰數據信息庫。返回營區后,他又不斷完善,把全旅作戰崗位、作戰單元和核心戰斗指標相關時間細化到秒、相關距離精確到米、相關數字精確到小數點。
經反復實踐檢驗,某新型導彈技術陣地測試流程優化方案被火箭軍定為新戰標,一直沿用至今。
礪劍尖兵,打造虎賁之士。去年盛夏,受令參加建軍90周年沙場閱兵任務后,羅寅生帶領全營官兵,預想預防每一種特情,把潛能逼到極限、把標準練到極致,成功發射多枚新型巡航導彈,發發精準命中目標。7月30日,他帶領全營官兵光榮地接受了沙場檢閱,展示了火箭軍邁向世界一流戰略軍種的嶄新風貌。(張 強)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