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團伙用于作案的手機。
警方現場查獲的作案工具。(南充市公安局供圖)
7月12日上午,南充市公安局通報了公安部掛牌督辦的一起利用高科技犯罪案——“2·13”提供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工具案,網安民警轉戰四川、湖北、陜西、湖南等4省6市,打掉了4個網絡黑色產業犯罪團伙,查獲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1億余條。
編寫盜號軟件被抓牽出4個犯罪團伙
2017年2月,南充網安民警發現,網民曹某專門編寫輔助盜號軟件,通過網絡提供給他人。民警經偵查取證后,于2017年2月20日,在南充順慶區一小區將嫌疑人曹某抓獲。曹某的案子,只是這個高科技犯罪案的基點,民警隨后順藤摸瓜,打掉了4個網絡黑色產業犯罪團伙。
犯罪團伙1編寫盜號軟件破解他人賬號
“曹某自學軟件,寫了10多個輔助盜號軟件,上傳到自己做的網站,提供給他人。”南充市公安局網安支隊民警巫頂介紹,30多歲的江蘇男子曹某,是南充女婿。此前靠開網店謀生,自學編程后,專門寫軟件掙錢。民警通過分析曹某的軟件“客戶”,追蹤到曾某文。而曾某文不僅使用曹某的輔助盜號軟件,還用了另一嫌疑人張某編寫的盜號軟件。經過偵破,這個編寫盜號軟件的團伙被南充市公安局網安支隊打掉。2014年以來,犯罪嫌疑人曹某編寫輔助盜號軟件,軟件功能是批量驗證網絡賬號密碼,查詢賬號業務狀態。而犯罪嫌疑人張某則編寫黑客軟件,利用大數據“暴力”破解他人網絡賬號密碼。
犯罪團伙2“暴力”盜號改密后出售
在偵辦過程中,民警通過“客戶”曾某文發現了一個利用大數據破解盜取他人網絡賬號的團伙。“裴某,是曾某文團伙的首要分子。”民警介紹,2015年以來,犯罪嫌疑人裴某注冊互聯網公司,在武漢一大廈租用辦公室,購買服務器14臺、電腦20多臺,搭建了自己的“窩點”。他聘請犯罪嫌疑人張某編寫盜號軟件,通過大數據破解他人網絡賬號密碼,同時,買來曹某的盜號輔助類軟件,招募藺某搭建人工智能“打碼平臺”。通過這些軟件技術,“暴力”破解他人賬號。據悉,這個團伙先后利用“暴力破解”的方式盜取他人網絡賬號,修改密碼、密保后售出,非法獲利300余萬元。
犯罪團伙3出售被盜賬號獲利上百萬
偵查過程中,使用曹某和張某盜號軟件的曾某、曾某兵,成為民警打掉另一個犯罪團伙的關鍵。2015年以來,曾某、曾某兵等人組成了非法出售被盜網絡賬號的團伙。兩人通過出售被盜網絡賬號,非法獲利100多萬元。據南充市公安局網安支隊7月12日通報,2015年以來,曾某、曾某兵多次在曾某文等人處大量購買網絡賬號密碼,并利用曹某的軟件進行加工,然后放到自己建立的網上自助售號平臺出售,非法獲利100余萬元。
犯罪團伙4“打碼平臺”破解他人賬號
給裴某搭建人工智能“打碼平臺”的藺某,則是民警打掉第四個犯罪團伙的關鍵。“用戶網絡登錄賬號時,為了登錄安全,網站會要求用戶輸入驗證碼進行安全驗證。”南充市公安局網安民警巫頂介紹,犯罪嫌疑人搭建的這個人工智能“打碼平臺”,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可大幅提高驗證碼的識別速度和識別率,甚至1分鐘可以識別上萬次,通過批量驗證試出他人賬號密碼。犯罪嫌疑人藺某從2015年開始,在境外網站自學OCR人工智能圖片驗證碼識別技術。2016年,他在網上認識裴某后,裴某給了他150萬技術費,讓他提供人工智能圖片驗證碼識別技術,一起搭建“光速答題”打碼平臺。這個打碼平臺利用技術識別人工智能圖片驗證碼,繞開驗證碼安全防御,提高“暴力破解”盜取網絡賬號的成功率。在短短半年時間內,打碼用戶就達12000余人。
4個網絡犯罪團伙
非法獲取公民信息1億余條
歷時8個多月的偵查,先后轉戰全國4省6市,南充市公安局網安支隊打掉了這4個網絡黑色產業犯罪團伙,查扣服務器14臺,電腦、手機、硬盤、銀行卡等作案工具32件,查扣黑客攻擊軟件、程序26套,查獲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1億余條。近日,南充市順慶區人民法院對該案依法判決:曹某因犯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工具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緩刑一年,并處罰金3000元;曾某、曾某文、曾某兵因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均被判處有期徒刑。其他犯罪嫌疑人目前法院還在進一步審理中。(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謝杰)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