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位
醫療質量全球排名上升
我國已產生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優勢醫療技術
不久前,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醫護人員為大陸第一例試管嬰兒鄭萌珠慶祝了30周歲生日。30多年前,鄭萌珠還是一簇微小的細胞團,在顯微鏡下和北醫三院教授張麗珠第一次“見面”。如今,她已成為北醫三院生殖中心的一名員工。
2018年是世界上第一例試管嬰兒誕生40年,也是我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誕生30年,我國醫療質量和技術水平有了顯著提升。如今,我國輔助生殖技術臨床妊娠率約40%,活嬰分娩率達30%—35%,全國有近300家醫院可以開展輔助生殖技術,每年試管嬰兒數量逾20萬例次。我國已成為世界輔助生殖技術治療第一大國,輔助生殖技術達世界先進水平,在某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2017年,全球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對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醫療質量和可及性排名的結果顯示,自1990年至2015年25年間,我國是醫療質量進步幅度最大的國家之一,醫療質量和可及性指數排名從第110位提高到第60位,進步幅度位居全球第三位。國內區域間醫療服務質量的差距由1990年的6.7縮小到2015年的1.2,遠低于全球區域間的20.1。
2018年,《柳葉刀》再次發布全球醫療質量和可及性排名。我國醫療質量和可及性排名從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2016年的第48位,再次取得重大進步。
目前,我國已產生了一批達到或引領國際先進水平、在國際上具有示范和帶動作用的優勢醫療技術,推動了重大疾病診療能力的提升。例如,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自主研發的心室輔助裝置,填補了國內心室輔助研發領域技術空白;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關于消化道血管病變的相關研究成果,成為2015年美國胃腸病學會相關指南的唯一依據。2017年我國完成器官移植手術超過1.6萬例,占2017年世界器官移植總量12.3%,位居世界第二位。移植受者生存率等質量指標也位居世界前列。以心臟移植為例,從患者術后1年、3年、5年生存率來看,部分醫院可分別達93%、90%、85%,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5%、79%、73%。
超13億
三項基本醫保制度參保人數
對醫療衛生投入持續增長,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全面推開
“沒想到得了那么大的病,自己才花了不到1萬元。”汪能保是安徽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的貧困戶,2017年10月查出胃癌。他到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做了手術,先后住院9次,醫藥費總計9.7萬元,個人自付僅9300多元。
醫改,一道世界性難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面臨的挑戰遠遠超過發達國家。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發布,標志著新一輪醫改正式啟航。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認為,中國在實現全民健康覆蓋方面迅速邁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更加均衡,改革成就令世人矚目。
40年來,我國醫療衛生支出比重逐步上升。1978年醫療衛生支出占GDP的比例為3%,1988年為3.2%,1998年為4.3%,2008年為4.5%,2017年為6.2%。隨著政府、社會對醫療衛生投入持續增長,我國衛生總費用結構不斷優化。自2001年以來,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持續下降,2001年為60.0%,2017年降至28.8%。
1998年,我國開始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2003年,開始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7年開始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籌資和保障水平大幅提升,2003年,新農合人均籌資水平僅有30元。2016年,我國將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進行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為420元,2017年提高到450元。2003年底,參加新農合人口為0.8億人;2008年,新農合制度實現了全覆蓋,城鎮職工基本醫保、城鎮居民基本醫保、新農合等三項基本醫保制度覆蓋率為87%;2017年,我國織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基本醫療保障網,三項基本醫保制度參保人數超過13億,參保率穩固在95%以上。
2004年,我國建成使用全國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信息平均報告時間從原來的5天縮短到4小時。目前,傳染病信息報告系統覆蓋近7.1萬家醫療機構,系統用戶超過16萬。建成國家、省、市、縣四級疾控機構實驗室檢測網絡,中國疾控中心流感、脊髓灰質炎、麻疹、乙腦等實驗室成為世界衛生組織參比實驗室。中國目前已經具備了72小時內檢測300余種病原體的能力。
581萬
因病致貧返貧戶實現脫貧
健康扶貧“拔病根”,全面實施健康扶貧三年攻堅行動
包蟲病是一種西部牧區高發的寄生蟲病,也是農牧民經濟負擔最重的疾病之一。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格孟鄉,尼澤一家三口都曾身患包蟲病。兩年前,他的女兒被轉送到州人民醫院進行了免費手術治療,他和妻子也接受了免費藥物治療,全家人治病沒花一分錢。如今,他們的身體都有好轉,尼澤又能下地干活了。
為了讓貧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我國在核準農村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情況的基礎上,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原則,精準施策、分類救治,有效減少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人口,健康扶貧取得階段性進展。目前,全國已有581萬因病致貧返貧戶實現脫貧,進度與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整體脫貧進度基本同步。
2012年,我國開始試點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到2016年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全面推開,實現全覆蓋,目前已覆蓋10.5億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參保人。
2016年以來,我國對貧困人口實行傾斜性醫療保障政策,新農合大病保險起付線降低50%,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對貧困人口采取特殊醫療保障措施,2017年全國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個人自付比例平均為16%,比2016年下降了27個百分點。
針對大病患者,遴選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白血病等9種大病作為首批救治病種專項救治,目前已經救治18.9萬人;針對慢病患者,優先落實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供高血壓、糖尿病等重點慢病的規范管理和健康服務;針對重病患者,落實政府兜底保障措施。截至2017年底,累計核實需救治的849萬貧困人口中,已有804萬人入院治療或享受了簽約服務,覆蓋近95%的大病和慢性病患者。
今年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務院扶貧辦宣布,未來三年將采取超常規舉措,全面實施健康扶貧三年攻堅行動,堅決不能讓健康問題成為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攔路虎”。我國將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衛生健康服務薄弱環節,加大政策供給和投入支持力度,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防治結合、關口前移,保障貧困人口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
2018年我國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提高至55元
記者日前從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基層衛生司獲悉,2018年我國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提高至55元。2018-07-26 17:54:15
-
山東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標準到人均55元
山東省財政廳有關工作人員介紹,山東省級財政及時調整完善省級補助政策,提高對東、中、西部地區差別化補助標準,差額部分由市、縣兩級財政預算安排。2018-05-03 20:37:42
-
我國擬立法明確國家免費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日前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的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草案明確,公民的醫療衛生與健康需求通過政府、社會、個人多渠道籌措資金予以保障。2017-12-24 15:43:02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