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種專家“下海”耕耘超級稻
種業“黑馬”沖入行業十強?
9月16日,第十一屆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與第十六屆全國種子信息交流暨產品交易會發布了最新的雜交玉米、雜交水稻、常規水稻和小麥四大類作物全國前20強種子企業名單。在排名“廝殺”中,一家正式“入行”雜交水稻種業僅6年的“黑馬”企業——創世紀種業有限公司,首次入圍了前20強,并奪得第9位的好名次。
6年前,為實現“雜交水稻夢”,該公司從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挖”來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團隊核心育種專家鄧啟云,并以其為首席科學家,共同成立了新公司湖南袁創超級稻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袁創公司),迅速展開了一系列成果研發與轉化。科研院所的“科技”,與市場“資本”完美結合,迅速孕育長出了雜交水稻育種企業中的翹楚。
育種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
鄧啟云是一位優秀的雜交水稻育種家,師從袁隆平院士。他針對制約兩系法雜交水稻發展的瓶頸問題,以培育高產穩產、優質、抗病抗逆性強,能在我國水稻主產區大范圍推廣的廣適性超級雜交稻品種為主要目標,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創制了綜合性狀優良的廣適性水稻光溫敏不育系Y58S;選育了袁隆平團隊百畝連片攻關第二、三、四期超級稻的明星品種Y兩優1號、Y兩優2號、Y兩優900;發明了野生稻高產基因分子育種技術,育成一批顯著增產的新材料和超高產雜交水稻新品種;創新了一整套安全高效應用技術體系并獲廣泛推廣,維護了兩系雜交稻種業市場的穩定發展。
鄧啟云并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育種家。他深知對于應用型研究的農業領域,研發出的品種只有到田間地頭進行成果推廣,才能實現品種的最終價值。因此,還在研究中心工作時,他就想方設法地促進成果推廣,先后嘗試了將育成品種生產銷售權轉讓給企業,將創制的核心親本引種至企業合作開發,以及直接開辦企業轉化等各種成果轉化方式。
在他的積極促進下,Y58S被全國108家育種單位引種應用,成為我國審定組合最多、應用范圍最廣的兩系雜交稻骨干親本。截至2016年,Y兩優系列品種累計推廣2億畝以上,創造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Y兩優1號,2006年以300萬元轉讓隆平高科開發,成為了2010—2013年我國年種植面積最大的雜交稻品種;Y兩優2號,創造了水稻較大面積單產世界紀錄,以技術入股的方式作為發起方之一創立袁糧公司,品種累計推廣1000萬畝以上。
遇到不追求絕對控股的合作者
在業內小有名氣的鄧啟云,2009年“偶遇”了正在尋覓探索進入雜交水稻板塊的創世紀種業有限公司。那一年,該公司技術人員找到鄧啟云求品種試種。據公司董事長楊雅生回憶,當時公司不過是想找一些好的品種探索在市場進行轉化的可行性,對鄧啟云這位袁隆平團隊的核心育種專家,并未抱有能成功游說其下海的希望。“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雜交水稻育種水平,是全國乃至世界領先的。在研究中心工作的核心育種專家,我們還不敢想象能請動他‘下海’進行成果轉化。”楊雅生說。
按照當時研究中心成果轉化的工作套路,鄧啟云對這樣一家主打棉花、玉米的種企,并沒多上心。隨便給了3個自己培育的“三四流”水平的水稻組合,“打發”了前來求品種的技術人員。
原本以為這便是故事的結尾,不想卻發生了戲劇性變化。第二年,創世紀種業公司的技術人員再度找到鄧啟云。這一次,技術人員帶來了一份完整的組合多點種植測試的數據資料。“我很驚訝,他們拿著我那很一般的育成組合,在全國各地他們自己的測試點進行了認真的試種,并將全部的試種數據和分析結果毫無保留地交給了我。還誠懇地向我再求‘一流’品種,讓他們試種和測試。這家公司的態度和操作規范性,讓我印象深刻。”鄧啟云如此回憶。正因如此,鄧啟云有了轉變身份的心思,開始打聽這家公司的股東、股本結構,并提出了和公司負責人見面的想法。
鄧啟云和楊雅生的見面交流頗為順暢。在一來一回的幾次通宵交流后,鄧啟云徹底心動了。“在研究中心工作的時候,我也曾嘗試成立公司進行成果轉化,但實踐中發現了不少阻礙成果轉化的問題不容易逾越。如果和企業合作,共建一家專門從事雜交水稻品種成果轉化的公司,效果會大不一樣。”
在經過雙方的“討價還價”后,企業方同意了鄧啟云共同成立子公司的想法,并承諾只占股49%。而對下海進行成果轉化頗有信心的鄧啟云,不僅技術入股企業,還為企業帶來了入股資金,總占比51%。“我認為這是值得的,有前景的。并且,大投資方頗有胸懷,沒有追求絕對控股,也是為了在后面的成果轉化決策中,讓更專業的內行人有更多的話語權。事實證明,這是有效的。”鄧啟云說。
順暢轉化助小企業年收入過億元
就這樣,一場基于成果轉化的合作誕生了。2012年,以鄧啟云為首席科學家,致力于超級稻技術研究、推廣、服務的專業化公司——袁創公司正式成立。在這家“自己做主”的公司里,鄧啟云帶著頭腦中“儲存”的雜交水稻育種理論與技術,和自己的技術團隊,全身心投入到了企業成果轉化的工作中。
在創世紀種業公司的雜交水稻育種田核心資源庫里,經驗豐富、“火眼金睛”的鄧啟云,很快就淘汰了其中比較差的材料,挑選出優質的父本材料,作為給自己研創的母本材料Y58S挑選的“好丈夫”,經一系列遺傳改良,先后培育了Y兩優900、Y兩優800等7個品種。其中,Y兩優900助力袁隆平院士成功實現第四期超級稻百畝連片1000公斤攻關目標,截至目前,累計推廣1000萬畝以上,保守估計,已助力糧食增產超10億公斤,幫助農民增收25億元。
有著豐厚的成果,順利的轉化渠道,從2012年成立至今短短6年多時間里,袁創公司凈資產實現成倍增長,年收入過億元。“在袁創公司的平臺里,很多成果轉化的路障都不存在了,但仍需要‘更進一步’的大空間。下一步,我們將逐步建立規范化、程序化的成果轉化制度,進行原始材料創新、目標性狀針對性改良和分子輔助育種等方面的研究。我們也會汲取之前摸索的轉化經驗,同步進行產業技術研究和推廣。同時,還將同步進行規模化制種技術體系、栽培技術服務體系的建立等。這樣,成果轉化會更迅速。”鄧啟云躊躇滿志。
記者手記
種業強大急需化解多重“尷尬”
種業被定位為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但該領域存在著原始創新艱難、成果轉化不易等問題。以成果轉化為例,種業內憂外患頗多,“尷尬”重重。
讓成果從科研院所“走到”企業成為實際應用,有著諸多操作障礙;科研院所的安逸,也讓不少科研人才不愿去企業進行成果轉化工作。此外,知識產權侵權猖獗,維權艱難,嚴重打擊原始創新積極性,也間接影響成果順暢轉化。
業內專家認為,要想真正促進成果轉化效率,國家需要“放管服”結合,從種業發展的本源抓起。“放”就是要減少直接干預市場的行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管”則是要加速品種權保護立法,提升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強化種業執法部門的維權意識和技能,嚴厲打擊“套牌”、侵權行為,激活原始創新積極性;“服”是要強化市場服務,充分發揮基層農技干部對種業終端種植管理服務能力,建立農業災害快速分析處理體制機制,完善農業保險體系,將種業企業從紛繁復雜的非種子質量糾紛中解脫出來,讓企業輕裝上陣,更好地聚焦科研創新、成果轉化以及產業化推廣應用。(記者 俞慧友)
-
突破用地瓶頸 打造種業高地
聽說過南繁基地嗎?它是我國農業科研的加速器、種子供給的常備庫、農業科技實驗區,位于北緯18度線以南的海南省三亞、陵水、樂東三市縣境內。2018-08-12 09:12:33
-
“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中央財政出臺保費補貼政策支持制種產業發展
中國人的餐桌離不開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近日共同印發《關于將三大糧食作物制種納入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險費補貼目錄有關事項的通知》,支持種業發展。2018-08-10 00:21:36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