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 題:從“書荒”到“書海”:改革開放讓中國出版業快速發展——專訪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柳斌杰
新華社記者 史競男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出版業獲得了快速發展。1978年,我國只有百余家出版社、年出版圖書約1.5萬種;如今,全國有580余家出版社、年出版圖書約50萬種、92.4億冊……從“書荒”到“書海”,從落后到繁榮,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出版大國,正在向出版強國邁進。
出版界發生了哪些新變化?未來有什么新趨勢?在2019北京圖書訂貨會開幕之際,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柳斌杰在京接受了記者專訪。
改革開放讓出版業煥發生機
圖書產品數量的大幅提升,是出版業改革開放40年來發生的最大變化。圖書的可選擇性不斷增強,進一步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柳斌杰認為,改革開放40年來,出版業的主要變化還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出版體制發生很大變化,解放了出版生產力,激發了出版單位活力,推動了出版產業蓬勃發展;二是出版主體更加多元,民營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進入,進一步提高了出版的市場化水平;三是出版技術更加先進,從鉛與火、光與電到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變化改變了出版的生產方式,豐富了出版的產品形態。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我國出版業對外開放的格局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加強文化走出去與引進來,特別是出版單位開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對外合作,開始真正用自己的眼光來觀察世界,傳播中國故事。”柳斌杰說。
伴隨著快速發展,我國出版業始終把公共文化服務放在首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施了農家書屋、全民閱讀、古籍出版等工程。
目前,新聞出版業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出版“風向標”透露新趨勢
已舉辦過31屆的北京圖書訂貨會,是我國出版業改革開放40年的一個縮影。
柳斌杰介紹,北京圖書訂貨會在業界始終有著重要的地位,既是圖書的風向標,更是出版市場的風向標。30多年來,北京圖書訂貨會牢牢堅持為出版服務、為讀者服務以及專業化、精品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兩為四化”方向,見證了出版業的改革發展。
與其他面向大眾的書展不同,北京圖書訂貨會的參與者涵蓋出版、發行、印刷、新媒體等專業機構和工作者,他們在會上不僅能夠訂貨,還可以開展技術展示、業務洽談、版權合作等工作,體現了訂貨會的專業化。
作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圖書出版發行界舉辦的首場文化盛會,2019北京圖書訂貨會備受關注。作為年度出版風向標,各出版社的精品力作都會聚集在訂貨會上,圖書新品種數量多、精品多,體現了出版的重點與方向。
“通過挑選,符合人民需求與讀者期待的好書將進入流通渠道,為全民閱讀提供高品質的精神食糧。” 柳斌杰透露,與往屆訂貨會相比,本屆訂貨會特色更加鮮明:將落實新時代對出版工作的新要求,展現出版業進入高質量高效益發展階段的新趨勢,反映改革開放40年來出版業取得的豐碩成果,凸顯出版業轉型發展的新業態,適應人民群眾多元化閱讀的新需求。
實現創新發展才能永葆活力
改革永遠在路上。
柳斌杰認為,我國出版業經過40年改革發展有了巨大變革,但是著眼未來,出版業還應該進一步深化改革,繼續發揮文化產業排頭兵的作用。
他指出,出版業創新發展,首先要加強內容建設,要通過提升創新能力,打造出對人類精神文明生活產生巨大影響的高質量作品。
其次,要創新出版業態和技術。目前,出版業呈現印刷出版、電子出版、數字出版、互聯網出版、大數據出版5種業態并舉的局面,未來要加強對VR、AR等新技術的創新使用,以“傳播+閱讀+沉浸式體驗”的智能化出版為人們提供更美好的閱讀體驗。
同時,要進一步深化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打通融合發展的政策環節,讓出版業真正實現融合發展。
“出版業的改革創新前景光明。”柳斌杰說,在變革中新生,在奮進中發展,在文化產業繁榮興盛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是中國出版業前進的方向。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