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8月23日電(記者靳赫、劉飛)占地20多畝的果園里,蘋果、杏、桃、李等七八種果樹間雜生長,熟透的果實不時從枝頭掉落。果樹下,成群的雞、鵝和幾只鴕鳥悠閑地散步,還時不時地低頭啄兩口果子。
這是寧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溝口街道辦翠柳社區居民馬雪原家的果園,這段時間,每周都有近百名游客前來采摘,僅此一項,每月便為他帶來兩萬多元收入。
在翠柳社區,像馬雪原一樣發展田園休閑旅游的居民不在少數,社區正成為一個新的“網紅打卡地”。然而就在一年前,這里還是另一番模樣。
翠柳社區前身是一座礦區農場,上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曾住著數以千計的煤礦工人及其家屬。進入本世紀后,由于煤炭行業整合、企業搬遷等原因,社區年輕人大量外遷尋找新的發展機會,社區“空心化”現象明顯。同時,由于疏于維護,社區各項設施老舊、破損嚴重。“道路破破爛爛,沿街的墻都塌了好幾段,破敗得讓人心酸。”57歲的翠柳社區居民王秀梅回憶說。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去年底。當時,大武口區準備啟動翠柳社區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然而,若只整治外在環境,而不激活內在發展動力,翠柳社區還會繼續衰敗下去。面對這個難題,當地將目光投向了翠柳社區的特色資源。
“由于這里曾經是農場,社區很多居民家中有果園,而且是種著多種果樹的‘百果園’。另外,前幾年有關部門進行土壤成分檢測時發現,這里的土壤含硒量很高,種出的果子是天然的富硒食品。”溝口街道辦事處主任羅海波說。
于是,大武口區決定在翠柳社區打造“硒有田園”,一方面,以旅游示范村的標準整體提升當地環境質量,另一方面,引導居民利用自家果園開發田園休閑旅游資源,讓社區既生態宜居,又產業興旺。
記者近期在翠柳社區采訪時發現,當地不僅翻修了公共設施,還將文化創意元素引入到人居環境整治中來,以“工礦記憶”等為主題,打造了文化墻、農場老物件展示區等。如今,行走在翠柳社區的小巷,仿佛徜徉于一個露天的歷史博物館中。
據介紹,目前大武口“硒有田園”核心區建設面積已達1000多畝,帶動外圍區建設5000多畝。由于特色鮮明,前來旅游休閑的游客迅速增多。據溝口街道辦事處統計,今年夏季,專程到“硒有田園”休閑旅游的游客已超過1萬人次。
由于成效顯著,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加入到“硒有田園”建設中來。前段時間,居民陳寶全用果園里廢棄的桃樹枝干給自家院子“裝修”了一個“田園風”十足的門頭,最近又把院子里的羊圈拆掉,準備建一個燒烤屋。“以后游客采摘餓了,就可以直接在我這兒吃飯了。”陳寶全說。
“發展田園休閑旅游,翠柳社區找準了特色,盤活了資源,‘硒有田園’將來會變成真正的‘稀有田園’。”羅海波說。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