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9月11日電 題:一個東北林區家庭的“新生活”
新華社記者
花甲之年的林業退休工人劉養順,創業、入黨樣樣不落。
9月初,小興安嶺林區郁郁蔥蔥。陽光灑在“養順農家院”的牌子上,亮堂堂。
“中午還有10多桌客人呢,我得忙起來了。”劉養順說。
生活“豐”
房檐下的玉米和干辣椒透出農家味道,幾只小鳥在屋前翻飛。
熱氣騰騰的廚房里,劉養順和老伴正緊著炒菜,兒子兒媳忙前忙后、端菜送水。小院里坐滿游客,幾張桌上,燉小雞、烀大鵝、貼餅子,還有叫不上名的山野菜,滿滿當當。
這熱鬧的一景,發生在小興安嶺腹地、黑龍江省伊春市友好區溪水經營所。
做了大半輩子林業工人的劉養順,咋也沒想到會辦起農家院,成了“生意人”。
“退休了就一直琢磨干點啥,不能總閑著。”他說。
在林區政策支持下,2016年養順農家院營業了。好山好水好生態,還有地道的農家菜,當年就吸引不少游客。2018年更接待1萬余人、純收入約12萬元。
“收入是過去好幾倍。”想到這兒,劉養順身上鉚了勁、臉上多了笑。
今年農家院從最初能擺9張餐桌擴大到15桌,而且集美食、住宿、旅游于一體。
養順農家院是林區人創業奔富的縮影。
溪水經營所副所長全宏鎮說,全所大部分林業職工投身創業,勁頭十足。2016年全所農家樂僅1家,現在農家樂和民宿34家,溪水經營所產值3年翻了兩番。
2018年,伊春這個人口110多萬的小城,接待游客高達1584萬人次。
家鄉“美”
良好生態讓林區人自豪。“很多游客都慕名而來。”劉養順說。
作為我國開發最早的重點國有林區,伊春為國家提供木材2.7億立方米,占全國國有林區的1/5。但因過度索取,最嚴重時幾乎無林可采。
劉養順年輕時曾是伐木大軍的一員,他一人每天就能砍幾十棵樹。
2013年底,伊春在國內率先啟動國有林區全面停伐天然林。
近年來,伊春森林蓄積量年均凈增1000萬立方米以上,相當于裝滿20萬個標準火車皮,入選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伊春市林草局調研員付鵬說,目前伊春擁有400萬公頃浩瀚森林、40萬公頃濕地、700多條河流,森林每立方厘米空氣負氧離子含量可高達20000個以上。
不僅生態美了,生活環境也大變樣。
走在溪水經營所街頭,一戶戶木柵欄圍著的農家小院整齊排列,房子干凈亮堂,院外紅花綠樹細水流。
劉養順一家曾在經常漏雨、水電不暢的老房子住了30多年。幾年前政府棚戶區改造,住的煩惱解決了。
黃昏空閑時,人們常聚攏到新建的廣場聊天、伴著音樂跳舞。
生活好了,總有人勸劉養順搬到城里住。“家鄉越來越美,我愿意一直守著林子和大山。”他說。
心“澎湃”
養順農家院,一塊“黨員創業示范戶”的紅色牌匾掛在醒目位置。“一個家庭有3名黨員,這在當地可不多見。”全宏鎮說。
兒子劉同濤黨齡最長,三年零九個多月。
劉養順雖退休,但心思也開始活泛:“我心里火熱又忐忑,怕自己不夠格。”
家人聽了都勸。后來,劉養順鼓起勇氣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那一年他63歲。
有人問:“一把年紀為何入黨?”他回答:“我人退休了,但思想不退休。”
2017年,劉養順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宣誓前一刻,他內心難以平靜。
老伴楊秋娥也“著了急”,她入黨的念頭不比老頭差。經過黨組織考驗,楊秋娥的衣服上終于也別上一枚嶄新的黨員徽章。
圓了黨員夢,更要成為一名好黨員。
黨的十九大召開后,劉養順把自家農家院當作十九大精神義務宣傳站,“我結合自己的創業經歷講故事,告訴大家珍惜眼前的好生活。”
在養順農家院帶動下,左鄰右舍陸續辦起農家樂和民宿。2018年,溪水經營所餐飲服務業產值突破100萬元,溪水農家樂一條街“聲名在外”。
說起進一步打算,劉養順笑著指了指門口的對聯——
上聯:勤勞鑄就小康路。
下聯:創業敲開致富門。
橫批:幸福人家。(記者李鳳雙、王春雨、強勇、王松)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