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北京懷柔三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后,中央提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
多年來,人們談起深圳的創新稟賦,似乎覺得乏善可陳——鵬城好像只有企業會搞研發,而且偏于技術應用。一座基礎研究缺乏基礎的城市,如何為大灣區的科研創新辟出一片新天地?其實,深圳的用心用力,已經處處可見。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智能仿生研究中心實驗室研究人員在進行設備測試 毛思倩 攝
創新路,且溯源向上行
距離深圳市中心40多公里的一片舊廠房,如今成了鵬城首屈一指的“土地工廠”——負責深圳光明科學城土地整備項目的多個政府部門在此聯合辦公,為深圳基礎科學事業尋找存量用地的“舞臺”。在舞臺上首先登場的,就是今年4月成立的深圳灣實驗室。
深圳灣實驗室,即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廣東省實驗室,以腫瘤、代謝與心血管、神經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預防和干預為重點,開展生命信息、創新藥物、醫學工程等方向研究。這是廣東以國家實驗室標準建設的10個省級實驗室之一。這批實驗室瞄準科學最前沿開展基礎研究,它們的任務不僅是攻克科研難題,更要在體制機制上探索創新,讓科技成果落地更為平順。
“一直以來,深圳科技創新的主要優勢在于產學研深度融合。現在,深圳正溯源而上,著眼未來開辟新的研究領域,關注人類社會新一輪發展的前沿動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樊建平說。
如今,一批高端創新資源正加速在深圳聚集: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鵬城實驗室)已著手布局人工智能基礎設施,腦模擬與腦解析、合成生物研究等多達9個大科學裝置正推進建設……
總投資近10億元的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學裝置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牽頭建設,該裝置以自動化工程技術與核酸合成等生物技術相配合,有望大幅縮短合成生物設計、測試的周期。“我們試圖像組裝機器一樣組配生物。”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所所長劉陳立說。
年輕大學的“新深圳速度”
如果說30多年前的“深圳速度”是肉眼可見的“三天一層樓”,成立于1983年的深圳大學,則跑出了高水平大學建設令人從心底振奮的“新深圳速度”。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QS、軟科等權威機構近年編制的世界大學排名中,深圳大學綜合實力已穩居內地高校前50強,并以每年國際排名前移100多位的速度快速上升。10月24日,自然指數推出全球年輕大學(辦學不超過50年)高質量科研產出情況排行榜,深大居于第13位,在內地高校排名第三。
過去3年,新增6個ESI世界排名前1%學科,是全國增速最快的大學之一;2019年以來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3篇,在大陸高校排名第9;前不久獲批新增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增量并列位居國內高校首位……深圳大學近年來取得的一系列成績離不開學校瞄準科研創新啟動的綜合改革。一大批海內外優秀人才慕名而至,31位國內外院士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深大開啟了科研新空間。
綜合改革,由何破題?深圳大學把人事制度改革作為其他改革的基礎,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聘用制度及考核體系,形成競爭擇優的用人機制。同時,學校一方面擴大博士后規模,充分利用專職研究人員資源,另一方面則以貼近需求的切實舉措,扶持高端團隊不拘一格出成果。
人才的凝聚離不開科研平臺和研究基地的建設。在已有的大數據系統計算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等5個國家級平臺、38個省部級平臺基礎上,深圳大學近期又引來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落戶學校,總投入經費約20億元。
此外,深大還以需求為牽引,以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該校與深圳南山、龍崗、龍華等10個區合作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基地和創新平臺,助力深圳主導產業從“跟跑”轉向“領跑”。
“作為特區大學、窗口大學、實驗大學,深圳大學的責任和使命就是為改革試水探路,為先行示范區建設貢獻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方案。”深圳大學黨委書記劉洪一說。
“22條”讓科學家“松口氣”
優化科技計劃體系、完善科技專項資金管理、改革科技項目評審機制……近期出臺的“科改22條”在深圳引起熱議。“新政策給我們解除了很多束縛,讓大家能夠沉下心來搞科研。”一位在深圳從事材料研究的科研人員說。
被稱為“科改22條”的是深圳最新制定的《深圳市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方案》,以22條實在舉措進一步擴大科研機構自主權,重點支持基礎研究與核心技術攻關。半月談記者梳理這份方案發現,重點落在為科技創新營造更加寬松的環境,為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松綁”。
比如,該方案提出,簡化科研儀器設備采購流程,對科研急需的設備和耗材,采用特事特辦、隨到隨辦的采購機制,可不進行招投標程序;在科研項目直接費用中,除設備費用外,其他費用只需提供基本測算說明,不必提供明細;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項目以承擔單位自我管理為主,一般不開展過程檢查。
如何避免“中低端評高端”“外行評內行”的問題在深圳重復上演?鵬城希望以制度“彈性”激活人才想象力,為包括諾獎得主、兩院院士等在內的國內外頂級科學家牽頭的項目開辟“綠色通道”,以“一事一議”、賦予自主立項權等特別制度設計,推動專家評審“與時俱進”。
數據顯示,目前,深圳全市經官方認定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近1.3萬人,各類人才總量達548萬人。“源頭創新不能靠人工智能,歸根結底要靠人才,營造寬松的科研環境有利于吸引人才,更有利于培養本土人才。”樊建平說。
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圍繞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任務,深圳要持續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可以期待的是,更多創新清泉,將在深圳灣畔希望的土地上“不擇地而出”,匯成大灣區創新巨潮奪目的浪花。(記者 陳宇軒 王曉丹)
(刊于《半月談》2019年第21期)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