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0日電(張欣然)3月10日,全國人大代表、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邵志豪做客新華網2019全國兩會特別報道。在談到素質教育和高質量教育兩者如何契合時,邵志豪認為,要把課程教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空間留給學生。以下為訪談主要內容:
主持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您在這方面有什么經驗跟我們分享嗎?
邵志豪:我們學校這么多年以來提高質量有五點做法:
一是始終堅持素質教育,始終堅持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培養全方面發展的人;二是始終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第一位;三是堅持創新課程改革;四是始終堅持課堂教學改革;最后,始終堅持育人模式的創新,能讓不同的學生在附中受到適合的教育。
主持人:在公平教育方面,您認為我們應當如何打造一支健全的農村的師資力量?
邵志豪:目前我國有300萬的鄉村教師隊伍,這300萬鄉村教師隊伍當中,普遍存在專業發展滯后的問題。如何關注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應該是未來促進教育公平的一個著力點和突破口。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從2000年以來一直在做一項特殊的工作,我們每年會邀請100位鄉村老師到附中來學習、培訓一周時間。好多老師回到鄉村還會和我們的老師在網絡上保持聯系,遇上教研活動也會繼續來參加。在這個基礎上,去年我們做了更龐大的工程叫“1+1深耕計劃”。
? ?3月10日,全國人大代表、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邵志豪做客新華網2019全國兩會特別報道。新華網 陳延特攝。
主持人:講高質量的教育,素質教育和高質量教育兩者如何契合?
邵志豪:素質教育上世紀80年代提出,一直促進著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我想結合我們學校的做法來談談體會和理解。
首先要始終堅持素質教育,做到“兩個全”。第一個是“全員育人”。我們學校老師有一個共識,就是要把課程教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空間留給學生。第二個是“全面發展”。個性特長的發展,先要做到全面發展,這是素質教育的另一個內涵。
第二,要全方位育人。我們要從學校、社會、家庭,都樹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做到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德育為先。
最后,因為東北師范大學最初對這所中學的定位就是研究型、實驗型學校,所以東北師大附中始終堅持學術立校。首任校長陳元暉先生在1951年提出附中教師要做教育家不要當教書匠,這樣的教育觀念一直跟隨著附中每一代老師。
主持人:咱們在互聯網+教育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經驗能跟我們分享?
邵志豪:其實我們有一個理解,互聯網+教育,如果從服務的對象來看,是否有四個方面:
一是互聯網+學,怎么利用互聯網促進學生的學習?
二是互聯網+教。互聯網這項技術如何來支持、輔助教師的教學?我們和新華社合作,每周會有一個新聞短課。我們在互聯網上把一周的新聞素材收集下來,然后讓學生編輯成30分鐘新聞短課,每周五在學校課堂播放。
還有互聯網+研,互聯網可以促進教師的教研。我們利用互聯網+做了很多校際之間的聯系。我們去年聯合人大附中、西南大學附中,由三位歷史老師利用互聯網在三個地方同時上了一節基于本土愛國資源的教育課。
最后一個是互聯網+管,互聯網+智慧校園的管理。好多學校推進智能化管理,如學生簽到,選課走班上課率的管理,還有進行整個教師隊伍的評價、考評等等一系列的活動。走向互聯網+的時代,對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推動教育公平也是一個很好的促進。
(文字:楊靜 張欣然 剪輯:劉昱 攝影:陳延特?導播:王安 韓磊 攝像:黃璐璐 許亞軒 主持:鄭琬 速記:王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