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北京市連續7天新增確診病例為零。7月13日,經評估,北京全市高風險地區清零,中風險地區只剩7個。按照防疫規定,北京已具備人員有序流動、生產生活有序恢復的條件。但記者身邊不少朋友,提到離京出差、離京旅行時仍愁眉不展——如今仍有不少地方擅自加碼,為北京人出行設置不必要的障礙。
早在7月3日北京市就明確,從7月4日起全市低風險地區人員出京,不再要求持有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但問題在于,出京無需核酸檢測,并不意味著其他地方對來自北京的人員“放心”。據媒體報道,目前仍有不少景區、酒店要求來自北京的人員持有7天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有些地方甚至要求,即使有證明,也要集中隔離或者居家隔離、健康監測。
一些地方擔心疫情反彈、擔心輸入性病例,這樣的想法不難理解,但過度擔心確實沒有必要,也與當前常態化疫情防控的現實不符。擅自出臺“土政策”,顯著地增加了人員有序流動的難度,暴露了部分地區缺乏“全國一盤棋”的大局意識,也充分說明部分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存在明顯短板。
過去幾個月的疫情防控經驗,充分證明了大數據精準防控的可行性、便捷性。有各種大數據利器不用,粗暴地給來自北京的人員打上“危險”標簽,看似在嚴防死守,實質上卻是不擔當、不作為,任由“土政策”給人員正常流動設卡,任由懶政惰政為經濟秩序恢復設限。
科學防疫,貴在精準施策。實事求是地調整防疫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社會成本,盡快恢復正常的社會生產生活秩序。正如國家衛健委疾病預防控制專家委員會專家吳浩所言,“精準的目的在于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因過度防疫帶來的生活不便和對經濟的沖擊。”
此前,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曾下發通知,明確各地要按照依法、科學、精準防控要求,規范人員健康管理措施。任何在常態化防控措施之外附加的不合理限制,都必須立即予以糾正;對造成惡劣影響的典型案例,要堅決依法查處并通過媒體曝光。這是對“一刀切”式懶政亮劍,也是對各地精準戰“疫”提出的新要求。
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新階段,這提醒各地區各部門,既要繃緊“常備不懈”這根弦,更需結合疫情實際動態調整防疫措施。要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安排,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切實提高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切忌用一些不合理、不規范的“土政策”為正常復工復產、人員有序流動設限。 (文/劉晶瑤)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