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在线黄,亚洲天堂高清,污片网站在线看,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

新華網 正文
為什么是寧夏
2020-08-04 16:46:34 來源: 瞭望東方周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互聯網+教育”示范區推進的初衷最重要一點在于促進教育公平、縮小城鄉教育資源的差距、切斷貧窮代際傳遞。

  銀川市興慶區回民二小AR增強虛擬現實體驗課程

  2月29日,一輛懸掛“復工復產專用物資車”條幅的貨車飛馳近2000公里,到達銀川高速收費站,受到了銀川市交通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警車開道護送,以最快速度保證車上物品——300余臺計算機設備直達使用單位。這是銀川市西夏區教育局為保障線上教學而緊急采購的電腦設備。

  “一個平臺”保障全區學子共上一堂課,即便是深山里的娃也一個都不落。這幾年,在全國教育領域鮮有“存在感”的寧夏一直在默默發力,2018年7月,寧夏獲準成為全國首個“互聯網+教育”示范區。

  “作為寧夏‘互聯網+教育’首批試點學校,興慶區回民二小教育集團通過統籌規劃線上教學,規范優化直播課堂教學過程以及家校溝通聯合等措施,疫情防控期間實現了7500多名學生線上學習。”寧夏銀川市興慶區回民第二小學校長黃莉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一個平臺”意義重大

  全國首個“互聯網+教育”示范區為什么是寧夏?

  寧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索峰打開寧夏教育云平臺,給出了答案。“這是全國首個以省級為單位建設、涵蓋各級各類教育的教育云平臺。”索峰介紹,與其他省份不同的是,寧夏所有學校都在這一個平臺上實現數據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共用,避免了重復建設,打破了各自為戰導致的信息孤島、資源孤島和應用孤島,全區的聯通為探索省級“互聯網+教育”實踐奠定了基礎。

  “自‘十二五’以來,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組織實施了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和新世紀網絡課程建設等國家和自治區重大工程項目,使以‘三通兩平臺’為主要標志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建平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建設‘互聯網+教育’示范區,有利于解決我區優質教育資源不足、配置不均衡等問題,實現西部教育‘彎道超車’。”

  寧夏“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在建設之初,就確定了由自治區統一規劃建設、服務、運營、應用的教育云服務體系,實現全區所有學校和師生在同一個平臺交流互動。

  如今,全區3439所各級各類學校全部接入網絡,80%的中小學校覆蓋在線課堂,99%的教師和85%的學生在寧夏教育云上開通了網絡學習空間,100%中小學校開通了學校機構空間。

  王建平告訴本刊記者,推進“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首要解決的是硬件建設。一年多來,寧夏全面推進“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基礎網絡建設,推動三大基礎運營商注資改造網絡基礎環境,全區學校互聯網寬帶接入從不足50兆到現在100兆以上達100%,200兆以上達90%,無線網絡覆蓋率達60%。

  數字校園覆蓋率也從2018年的10%提升到66%,部分學校建設了虛擬仿真教室、機器人教室、人工智能教室、創客教室等現代化教育教學功能室,實現了教學基礎條件從傳統黑板到觸摸大屏的歷史性跨越。

  疫情防控期間,寧夏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成果,依托電視、網絡、移動終端等現代技術搭建“空中課堂”,為全區大中小學生提供豐富多樣、可供選擇、覆蓋全體的優質網上教學資源,開展線上教學活動,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學校教育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影響。

  “開展空中課堂線上教育既是疫情防控期間的應急之舉,也是對示范區建設成效的一次集中展示和全面檢驗。”王建平說。

  “發起一場技術支持下的課堂變革”

  硬件建設逐漸完備后,如何避免硬件成擺設,提高教育云平臺的利用率,通過一塊屏幕真正實現改變學校課堂,改變老師的教學思維和模式,對寧夏來講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走進銀川市興慶區回民二小的教室,會發現教室設置不同于普通小學:每4張桌子擺在一起,桌子上放有號碼牌,學生們面對面坐著形成小組,有組長、記錄員、聲控員、監督員。

  從2014年起,回民二小先后建成和使用未來課程中心、智慧魔方科技中心、人工智能創新實驗中心,五年級12個班全部建成智慧教室,學生人手一個平板電腦終端。空間有了,技術有了,教師也培訓了,但是校長黃莉期待中的變革還沒有發生。

  硬件搭設起來,黃莉要求全校教職工們開闊思路,探索建構一整套適應信息技術發展、匹配“互聯網+教育”的教學模式,“發起一場技術支持下的課堂變革”。

  回民二小開始利用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線下)模式,對教師進行培訓。線上通過寧夏教育云平臺,讓教師參與當下最前沿的教育技術培訓,與名師、高校團隊零距離接觸;線下通過組織小規模的,針對性強的培訓內容,解決教師在線上培訓中有疑惑的地方,“培訓-學習-檢測-教研-應用”一條線,將新技術、新應用植入課堂,真正做到讓技術變革教學。

  “在這樣的培訓模式運作下,原本自認為專業發展沒有上升空間的教師,借助技術找到了新的專業生命力。”黃莉說。

  教師馬曉海課前發給學生們的“微課”作為“翻轉課堂”的知識載體形式,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

  回民二小設計開發的4A智慧課堂,通過Advance(任務設定)→Awareness(問題意識)→Activity(探究活動)→ Assessment(評估檢測),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堂上互動交流的時間大大增加,同伴互教、小組討論、質疑問答、提醒啟發等合作性學習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信息技術給了我們審視教學的新視角,給了教師更寬廣的教學創新平臺,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和‘因材擇學’。”黃莉說。

  技術催生的課堂變革同樣發生在銀川十五中,依托寧夏教育云平臺,打破了學生自主預習后教師手工批閱反饋不及時、效率不高的困境;課上,教師依據學情檢測大數據,有針對性地靶向教學,教學效率極大提高,同時借助教學助手、移動講臺等技術,小組合作、展示探究有了更多可能;課后,同步錄制的授課微視頻幫助學生查缺補漏,學生評價不再單一,變為個人評價、小組評價、學情評價等綜合表現評價。

  在技術的驅動下,學校構建了以“自主、合作、探究”為核心,以校本“講學稿”為載體,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高效教學模式。

  “推進‘互聯網+教育’,本質上就是要通過互聯網思維、模式、方法推進互聯網及其相關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實現教育變革,創造教育新業態,實現更高質量的教育。”黃莉說。

  2月17日,寧夏銀川市金鳳區實驗小學教師楊玉燕在錄制“空中課堂”四年級英語課程(楊植森/攝)

  1+N寧夏抗疫“在線教學”模式形成

  “互聯網+教育”示范區推進的初衷最重要一點在于促進教育公平、縮小城鄉教育資源的差距、切斷貧窮代際傳遞。

  寧夏銀川二十一小學校長馬恒燕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正是互聯網,讓優質教育資源走進了每一所薄弱學校,讓城鄉教育差距進一步縮小。

  馬恒燕所任職的銀川二十一小學是寧夏“互聯網+教育”標桿校,一批應用成果從這里走向全區。據馬恒燕介紹,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間,銀川二十一小學校集團負責帶動14所新建學校、薄弱學校、農村學校,學校通過互聯網開展在線課堂直播、教研、培訓,把錄制好的音樂、美術、體育、科學課推送給教學力量相對薄弱的學校,解決了貧困地區學校文藝、科學等科目師資力量欠缺的問題。

  大山深溝里的西吉縣震湖鄉李章小學,前幾年,生活和教育的雙重貧困導致全村學齡兒童家庭陸續外遷求學。這個學期,全校只有四個年級8名學生。此次“空中課堂”學習期間,當地教育部門通過給8名學生配備電視、電腦或手機等終端,使他們可以利用周末或課余時間在寧夏教育云平臺上反復回看教學視頻,足不出戶與400公里之外的銀川小學生共上一堂課。

  寧夏22個縣(市、區),各市、縣(區)經濟、教育發展水平差異明顯。如何保證那些貧困家庭孩子通過“空中課堂”與其他學生共上一堂課?各地都因地制宜制定了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方案。

  例如,西吉縣摸底調查每位學生居家學習條件,聯合有線電視公司、電信部門維修有線電視系統向學生提供專用定向流量包每月60G,保障每一個孩子能看到“空中課堂”。

  金鳳區專門成立“空中課堂”技術及后勤保障專班,負責保障各所學校在線互動課堂直播教學、課堂視頻錄制、指導錄課老師剪課、傳課等其他技術保障工作。

  經過此次“空中課堂”實驗,形成了具有寧夏特色的“1+N”在線教學模式。王建平告訴本刊記者,“這充分體現了寧夏‘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長效機制正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建設一個互聯互通、支持服務教育教學的統一大平臺、開通一條通暢各類學校的信息高速公路、打造一支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隊伍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

  “寧夏優質教育資源短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相對突出,在寧夏建設‘互聯網+教育’示范區,有利于加速破解城鎮擠、農村弱、擇校熱、學生負擔重、教師隊伍結構性短缺等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形成可行解決方案和創新實踐案例,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王建平說。記者張靜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為什么是寧夏-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632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