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9月3日電 題:“的哥”返鄉創業記
新華社記者趙玉和、解統強
身穿夾克衫、條絨褲,腳穿紅褐色皮鞋,返鄉“的哥”馬占云開始了一天的喂牛工作。都市氣息的穿搭和土味十足的農用拖拉機,碰撞出“城鄉結合”新時尚。昔日省城“的哥”返鄉養牛,在洪水泉村,這已不是稀罕事。
拖拉機顛簸在崎嶇的山間小路,草料在拖斗內上下翻騰?!袄像R開慣了城市出租車,這條路還走得慣不?”看到許久不見的老友,同村鄉親少不了幾句調侃。
45歲的馬占云是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洪水泉回族鄉洪水泉村人。村莊地處淺山旱地,缺水成為制約發展的首要因素。“以前冬天,水源地結冰,人畜飲水都困難。每年莊稼的收成也要‘看天吃飯’。”馬占云說。
20世紀90年代,像同村大多數人一樣,馬占云走出大山到城市謀生。從縣城到洪水泉回族鄉要走30公里的山路,轉過“108道彎”?!跋律诫y,上山也難,見慣了城市的精彩很多人就不愿意回來了。”馬占云說,多年來,自己在哈爾濱開過拉面店,在西寧當過出租車司機。
“洪水泉回族鄉是典型的‘空心鄉’。截至2019年底,全鄉常住人口1178人,只占全鄉總戶數的18.3%?!焙樗刈遴l副鄉長馬金鷹介紹。
近些年,隨著扶貧基礎設施項目逐步推進,“洪水泉”變了:上山公路改造將出行時間縮短近1個小時;新建的21座蓄水池和27公里的水利管道解決人畜飲水難題;科教文衛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洪水泉清真寺重新修繕,鄉村旅游熱火朝天……
“以前想方設法往外跑,現在都愿意回村抓住發展機遇?!瘪R占云說,去年底,得知同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井海成發展養殖業賺了20萬元,自己馬上決定返鄉發展。
今年2月,從西寧回到洪水泉村的馬占云開始籌辦自己的養殖場,先是在農商銀行借到6萬元信用貸款,再加上自有資金,養殖場規模達到60頭牦牛。
“依托富硒資源優勢,洪水泉回族鄉采取‘一戶一策’合理發展產業,全鄉有227戶村民通過發展特色牛羊育肥實現脫貧增收。”馬金鷹說,依托各村現有產業基礎,將扶貧到戶與培育產業結合起來,拓寬就業增收渠道。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2083元增加到2019年的10166元,貧困戶生產和生活條件顯著改善。
貧困戶發展產業增收產生“返鄉效應”,近三年,洪水泉回族鄉有50余戶的村民返鄉發展產業。在洪水泉村,像馬占云這樣返鄉的省城“的哥”就有8人。
“返鄉村民越來越多,我們計劃修建一座養殖產業園,實現全鄉養殖產業從散養向規?;B殖轉變。”洪水泉回族鄉黨委書記蔣友誼說,下一步,要建立農戶、專業合作社和駐村企業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戶發展富硒特色種植業。同時,統籌推進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一條訪清真古寺、賞嶺上風光和品富硒美食的精品旅游路線。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