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是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的改善、多元產業的支撐,還需要基層治理的助力。而近年來,不少地方扶貧工作的推進,偏于重視指標數據的“高大全”,慣于發力硬件“撐門面”,卻忽視了治理“軟件”的更新,結果往往導致扶貧工作做了不少,卻無法贏得群眾的認同,甚至出現“有獲得卻無感”等怪象。
扶貧,只有找出致貧的深層根源,才能有的放矢。不少地方的扶貧,往往只看到了不通公路、缺乏產業等表象,扶貧“藥方”也限于抓工程、找項目。然而,修路固然重要,貧困村的生活并不是路通即可百通;產業固然是抓手,貧困村的風氣也不會因為腰包鼓了而必然改觀。群眾的精氣神怎么立起來,鄉村的治理經怎么念得好,鄉土文化的“根”與“魂”如何重新在人們心中煥發生機,同樣是扶貧過程中必須深入思考、不可須臾忽視的根本問題。甚至可以說,這些因素是“拔窮根”需要正視的事。
在脫貧攻堅一線,“失治”帶來的“失志”已經有值得警惕的苗頭。一些扶貧干部“吐槽”,村里最害怕的是開會,無論是議事大會還是培訓大會,鄉親都不愿意來,村干部束手無策,最后只能靠發“人頭費”來攢人氣:只要村民按時參會,就能領取一定的補助。結果,會場倒是有人了,但沒人在意會上講的是啥……
一事雖小,可以喻大。脫離了基層治理的有力支撐,扶貧工作有可能陷于一盤散沙的境地,脫貧產業也難以持續煥發活力。只有抓住基層治理的“牛鼻子”,讓貧困群眾對扶貧安排充分理解,對脫貧愿景心悅誠服,讓脫貧工作成為重塑鄉村精神面貌的思想工作,我們的扶貧事業才能在收官期走得更實、走得更穩。
干部查看核桃長勢 李一博 攝
抓好鄉村治理,關鍵要在“理”字上下功夫。這個“理”,首先表現為制度理性的日常形式,具體而言就是行事議事的規則、溝通相處的規矩。需要承認,鄉村社會你來我往難以繞開的是“情面”。但有些情面放不下,就有可能成為扶貧路上的絆腳石。以至今仍不鮮見的“無事酒”為例,浪費往往可見,傷財更不在小,今天你奉上份子,明天我就得回禮,這樣的“不可承受之重”怎會不影響扶貧實效?
剎住不良風氣,需要收緊制度韁繩。治療鄉村“無事酒”頑疾奏效的地方,多半是制定了嚴明細致的鄉規民約,加上監察部門處置及時得力。不止一個村子的風氣轉變告訴我們,鄉村治理僅憑“和事老”是不行的,鄉土中國,并非與制度理性完全不兼容,有力、有據、有針對性的制度措施,正可讓治理發揮鄉土文化重啟“發動機”的效用。
近年下鄉調研,筆者有一個明顯的體會:過去進村,經常有村民反映低保政策不透明,村干部搞優親厚友,如今再到這些村子走訪,類似的反映基本上沒有了。究其原因,與近年來扶貧政策日益透明公開息息相關,隨著制度的籬笆越扎越緊,村干部“動手腳”的空間也越來越小。群眾的心氣順了,干群關系也就逐步向融洽轉變。這說明了什么?說明老百姓不是不講理,只是要讓他們了解到,這“理”不是沒牙的老虎,更不是只會偏向“官家人”。如果時時事事不忘以平心立規矩,以公心行治理,百姓對于基層治理的種種新嘗試是會熱烈擁護的。
然而,鄉村治理,尤其是與扶貧工作相輔相成的鄉村治理,又不能只靠硬邦邦的一個“理”字。講理重要,講得入理可能更重要。這就需要我們的基層干部對鄉土的實情多一些理解,對鄉親的心聲多一些傾聽,充分了解貧困地區“落后”的復雜性。為什么某地貧困村村民向干部反映問題時干部蹺起的二郎腿一時間成為網友爭相抨擊的對象?就是因為擺出這樣的姿態,哪怕你講出再有力的道理,帶來再實惠的政策,也會寒了鄉親們的心。
都說基層干部是聯結政府和群眾的紐帶,如果凡事不能從群眾的角度想問題,緊緊貼著群眾的需求找答案,基層的脈怎么號得準?扶貧治理,更要帶著感情來理解群眾的所思所盼。上面的規定會不會水土不服?新鮮的措施怎么讓群眾充分理解?這確實考驗干部的耐心。如果沒有耐心,我們的工作如何換來“穩脫貧”讓人心安的結果?入理的“入”,應當如甘霖沁入土壤,潤物無聲,收獲希望。
扶貧,絕不僅僅是一時的工作任務,更是一項影響深遠的良心工程。人民群眾的心里都有一桿秤,扶貧干部是否真心實意,這桿秤是能夠掂量出來的。部分扶貧干部碰到“有獲得卻無感”怪象時,習慣于從群眾身上找原因,抱怨群眾不懂得感恩,實際上更應當做的是躬身自省:自己到底有沒有真正聽取群眾的心聲,有沒有自覺站在群眾的立場去思考和行動?(評論員 韓振)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