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9月23日電(記者顧煜、王琦)眼下正值天山南北豐收的季節,新疆托里縣庫普鄉朗古特勒村的田間地頭,一張張忙碌的臉上露出豐收的喜悅。在這個村的電子商務服務站,依靠電商打了“翻身仗”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葉斯哈提·葉爾克低著頭,指尖在手機屏幕上滑來滑去,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
“現在這就是我干活的‘坎土曼’,一個月能讓我增收1000多元!” 如今,手機成了葉斯哈提的“新農具”,“大家不僅買東西方便了,自家的農副產品銷售渠道也更多了。”
近年來,托里縣借助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項目,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普及應用,各類農家“好物”如土雞蛋、牛肉干、果干、馕、手工藝品、刺繡等助力脫貧的農產品均通過電商走向全國各地。
據介紹,托里縣目前已建成1個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47個電子商務服務站。電子商務服務站積極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每年在網上銷售的農牧產品達3000多噸。電商正在成為該縣助推貧困農戶增收的新業態、新模式。
“我們還通過電商平臺打造了區域小循環,幫助貧困戶增收。”托里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陳嬌介紹,托里縣的鄉鎮(村)大多離縣城較遠,農村有許多優質的農特產品,但缺少銷售途徑,通過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和電子商務服務站點,搭建起農村與城市消費者的供需鏈接,利用縣域小循環將貧困戶的農產品推廣出去,助推精準扶貧,為貧困戶增收,“貧困戶的土雞蛋、馕、奶疙瘩都很受歡迎”。
此外,托里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在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和縣農特產品O2O體驗館設立電商扶貧農特產品銷售專區,通過積極對接“餓了么”“鄰趣”等入駐企業及縣內餐飲店、超市等實體,建立供求關系,實現產品銷售。
“我們和貧困戶簽訂了農特產品代銷協議,還制定了長期的電商扶貧有效機制。”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負責人周琴琴介紹,通過電商平臺,托里縣每月代銷農特產品6萬元左右,累計幫助425人增收,其中有227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托里縣是新疆推進電商扶貧的縮影。隨著電商扶貧的深入開展,在各大平臺的大力支持下,越來越多的新疆“好物”成為“網紅”產品。去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商務廳共建設362個鄉(鎮)、村級電商服務站點,覆蓋南疆四地州7個深度貧困縣,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銷售8308萬元的產品,實現增收1723萬元。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