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11月12日電? 題:“新”與“舊”在這里轉變——老工業城市株洲迸發新動能
新華社記者劉芳洲、譚謨曉
49歲的田偉建在鉛冶煉行業工作了29年后,突然“改了行”。
田偉建是湖南株冶火炬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產機動部副部長,也是一名老“株冶人”。自2019年起,他從鉛冶煉“改行”鋅合金生產,摸索著轉型升級與新舊動能轉換的道路。
作為國家“一五”期間建設的重點企業,始建于1956年的株冶集團是中國鉛鋅冶煉行業的標桿之一。60多年來,其產能由剛建廠的幾萬噸逐步擴大到65萬噸。一根根煙囪在株洲清水塘老工業區拔地而起,一代代工人將株冶看作了自己的家。
但是,長期粗放式發展也讓株洲欠下沉重的環境債。2014年,清水塘老工業區綠色搬遷改造工程正式提上日程,包括株冶等企業在內的轉移轉型探索之路就此拉開序幕。多年的工作方式與地點要改變,田偉建等老員工一時有些回不過神。
“我們很多人都在清水塘工作和生活了一輩子,對搬遷既有不舍又有擔憂。”田偉建說。然而,他更明白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產能、產業提質升級的必要性,二話不說扎進了株冶向湖南常寧市搬遷轉移的設計工作中。
2018年底,在一場漫天大雪中,田偉建親自參與引進的基夫塞特冶煉爐熄火,標志著清水塘老工業區261家企業全部關停。看著設備停運,老廠房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田偉建和同事們都流下了眼淚。
“破舊是為了立新,發展的腳步不僅不能停,還要向高質量邁進。”田偉建說,現在他與團隊一起設計引進的10萬噸鑄造鋅自動化澆注生產線設備已在株洲市淥口區的株冶火炬新材料公司正式投產,生產過程更清潔、產品質量更優良、環保標準更嚴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在株洲得到了生動實踐。更多新產業集群在這里蓄勢,更多新動能在這里迸發。
2013年,株洲市基于軌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車三大產業比較優勢,審時度勢打造“中國動力谷”。受益于要素與資源整合,三大動力產業迸發出澎湃的新動能。
目前,株洲已是全球首個產值突破1000億元的軌道交通產業基地,如今,這里生產了我國軌道交通裝備70%的“大腦”“心臟”“神經”,電力機車、動車組、城軌等出口至全世界,成為流動的國家名片。
中小航空發動機連年保持30%的高速增長,并為株洲通用航空產業搶占先機提供強大技術支撐,預計到2025年產值有望突破500億元。
同時,株洲市還培育動力產業的衍生產業,推動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實現了從零起步的跨越式發展,激活了株洲整個產業生態。
“株洲進行了‘史上最大力度’去產能,及時培育出新動力,成功實現了新舊動能有效轉換和接續,筑牢了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株洲市委書記毛騰飛說。
令田偉建欣慰的是,株冶集團里最大的煙囪將被改造成一座工業遺址博物館。這既是留下這座城市的工業榮光,也是銘記綠色發展要久久為功。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