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為能源行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伴隨著風電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成本持續下降、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我國風電裝機規模快速增長,已由補充能源轉變為替代能源甚至主力能源,風電產業迎來了高質量發展的黃金時期。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機遇期,河南省將濮陽列為河南風電發展的主戰場之一。
華能河南分公司因勢而謀、應勢而動,緊緊抓住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在濮陽縣投資建設國內陸上單體容量最大的平原風電項目——濮陽一期風電項目。該項目總裝機容量500兆瓦,設計安裝200臺GE公司生產的2.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項目投產后,預計年平均發電量11.7億千瓦時,相當于每年節約標煤35萬噸,減少氮氧化物及有害氣體排放132.8萬噸,減少粉塵排放3670噸,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有機結合。
刮來風、送出電,留下了“綠水青山”,也帶來了“金山銀山”。 <<<閱讀全文
2020年6月25日上午9點,運輸公司王師傅開著載有19噸生活污泥的卡車從重慶南岸區雞冠石污水處理廠出發了,這次,他的目的地不是水泥廠,而是臨近的華能珞璜電廠。這個上世紀80年代建立的重慶老牌電廠,如今以“珞璜污泥處置中心”的身份做起了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的新生意。這是它在開門營業的第一天接到的第一單。
跨界接單的背后,是一個傳統火電廠的華麗轉身,以轉型翻開綠色發展的新篇章。 <<<閱讀全文
幾年前的翁邦拉還叫左都大寨,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一個古老的佤族部落,屬于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因為發展基礎薄弱、社會發育程度低,深居邊境大山的“直過民族”一直被時代遠遠的拋在后面。搬遷前的左都大寨窩在一個山坳里,村子擁擠得連摩托車都進不去。茅草房里黑漆漆的,常年不見光,屋中央一個火塘,旁邊有一個簡單的大通鋪,就是一家幾代人唯一的棲身之所。
2016年,對口幫扶拉祜族、佤族的華能瀾滄江公司通過調研,對深度貧困的左都大寨實施精準幫扶,在四年內投入近1300萬元,通過實施素質技能提升、安居房工程、產業扶貧、基礎設施完善及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等幫扶項目,幫扶左都大寨“直過民族”脫貧出列。? ?<<<閱讀全文
雅魯藏布大峽谷深處,中國華能雅江公司的幫扶村墨脫縣宗榮村,初綠的茶樹嫩芽正隨著豐沛的雨水向上生長。打坑、栽苗、培土,茶園田埂間滿是村民勞作的身影。愛唱歌的扎西措姆放下手中的活計,唱起山歌來,不一會獨唱便成了合唱。在華能幫扶下發展的300畝茶葉基地從當初的“撂荒地”成了如今的“致富園”,扎西措姆說,只要悉心照料,茶葉就是金葉子,茶園就是聚寶盆。
在這里,華能雅江公司秉承援藏初心,十數年如一日,踐行著“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言辛苦、奉獻不計得失”的華能西藏精神,建電站、修公路、惠民生、謀發展……拉開了西藏大水電時代的序幕,唱響了一曲中國華能立足高原、發展西藏、造福百姓的昂揚藏歌。 ?<<<閱讀全文
華能新能源生產運維中心采用自主可控的國產硬件設備和操作系統,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軟件為支撐,打造國內首家千萬點秒級國產實時數據平臺,實現華能新能源產業全區域、全機型、全數據覆蓋。
落實五中全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的要求,華能緊貼能源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趨勢,深化“大云物移智鏈”等新技術融合應用,加速推進傳統產業智能升級,并率先在新能源運維平臺取得突破。 ?<<<閱讀全文
受2020年初疫情沖擊,全國各地電力需求大幅下挫,華能集團發電量經歷了負增長16.04%的低谷,廣大營銷人員逆勢而動、砥礪前行,同年8月份集團公司日發電量、月發電量連創新高,在同年年底恢復到正增長0.43%。北方公司成為集團發電量增長的“主引擎”。
截至2020年11月底,北方公司完成年發電量838.6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78%,拉高華能集團整體發電量增長率1.06個百分點;在蒙西地區煤機利用小時對標中領先統調平均75小時;點對網外送機組在同類型機組中對標第一,領先同類型機組平均390小時……在確保集團發電量正增長、完成全年電力營銷各項目標任務中,北方公司發揮了“壓艙石”作用。 ? <<<閱讀全文
從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到氣候雄心峰會上一系列新舉措,中國堅持綠色發展的承諾讓能源轉型的步伐再次提速,在這條道路上,華能布局“兩線”“兩化”,正在以躍升式發展實踐為中國“減排”承諾寫下一筆生動的華能注解:打造世界一流清潔能源企業。
2019年5月19日,“兩線”之一的“東線”戰略首在江蘇簽約落地。該戰略以海上風電為目標,以基地型規模化、投資建設運維一體化為路徑,江蘇區域發展密碼:10001700+。 ?<<<閱讀全文
楊電是一個標準的城市電站,距離天津市中心僅有十幾公里。近年來,電廠結合自身優勢、外部環境、地域特點,深入研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雄安新區戰略,主動融入集團公司和地方發展大局,努力尋求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點,試點污泥發電、瞄準蒸汽市場,勾勒出一幅“楊柳青青柳色新”的綠色發展畫卷。? <<<閱讀全文
每次調峰都被丹東電廠職工形容為“刀尖上跳舞”,緊張、刺激。但他們卻從來沒怕過,4年來,他們早已積累了繡花針般的調峰功夫,不僅讓丹東電廠在“刀尖”上跳出華爾茲,而且跳成了調峰最“深”的企業、火電轉型的先鋒。 ?<<<閱讀全文
當媒體的聚光燈投射在最新問世的“九章”量子計算機76個光子之上,驚訝于高斯玻色采樣的計算時速時,另一群致力于自主創新的中國工程師們正在以同樣具有挑戰性的工程試驗推動著世界核電領域的技術進步。在高溫氣冷堆商業化應用這一“無人區”內探索實證,他們舉步維艱卻從未停止向“世界首堆”邁進。
歷經十余年,工程于今年全面進入調試階段,冷試等“大考”接踵而至。? <<<閱讀全文
使用石油的重型卡車在礦區裝煤卸載,這一幕在今天的礦山十分普遍,但也許很快將被改寫。近日,12輛純電重卡已經在華能魏家峁煤電公司投入試運行,這些重卡搭載著中國華能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最新儲能技術電池包,駛入換電站后,將由換電機器人為它們更換重達3噸的“巨型充電寶”,只需3分鐘左右,便可滿電重新上路運行。
變充電為換電,所體現的不僅是電力行業的科技創新,更是電能替代化石能源的商業模式變革。 ?<<<閱讀全文
2020年12月,黃海北岸莊河海域的氣溫已降至零下15度,華能遼寧清潔能源有限責任公司莊河海上風電Ⅱ項目吊裝作業平臺的擎天巨臂正在穩穩起吊。突破冬季施工瓶頸,莊河海上風電Ⅱ項目持續刷新東北地區海上風電冬季不間斷施工最長時間紀錄,并以52小時打破了國內同級別海上風機單臺安裝最快紀錄。
這里是華能“兩線”“兩化”戰略“東線”海上風電發展帶的北起點,一排排印有“中國華能”字樣的白色風機迎風高聳。從去年9月12日首臺風機吊裝至今,該項目已完成風機吊裝24臺,完成全國首個單根3*1000平方毫米大直徑220千伏高壓海底電纜敷設。預計到2021年,這里將有111臺機組并網運行。從“零”的突破奔向“破百”成群,華能“東線”戰略在黃海的發展猶如海上日出噴薄新生。 ?<<<閱讀全文
在柬埔寨上丁省西山區境內的桑河干流上,亞洲第一長壩、柬埔寨最大的水電工程——桑河二級水電站橫跨在廣袤的平原之上,獨特的電站景觀繪就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作為中國“一帶一路”建設和柬埔寨“四角戰略”對接發展的重點項目,電站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為柬埔寨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能源支撐,帶動了當地各產業的聯動發展。 <<<閱讀全文
疫情期間,華能智鏈為雷神山、火神山、方艙醫院、黃岡中心醫院等開展應急工程物資、醫療物資組織及運輸保障,累計籌集并“義運”各項物資32車次,品種達15種,總重量超700噸。
快速響應、使命必達,隱藏著上海電商公司怎樣的發展密碼?? <<<閱讀全文
歷史呼嘯而來。當世界科技發展同樣進入“百年未有”之新階段的時候,關鍵技術領域的角力越來越激烈,接二連三的“卡脖子”問題,讓人們越來越認清一個現實——“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這一點,華能西安熱工院的科技人員們感受最為真切。
近兩年,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外部發展環境,西安熱工院緊緊圍繞“科技自立自強”,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集中力量進行電力領域“卡脖子”問題技術攻關,下大力氣進行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研發,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 <<<閱讀全文
2019年3月2日,華能與甘肅省政府成功簽署《隴東能源基地建設合作協議》,華能“兩線”“兩化”戰略就此開局,“北線”首步落子甘肅:華能將實現在甘新增電力裝機超過1000萬千瓦、新增煤炭外運超過1000萬噸、資產規模超過1000億元。如此“大手筆”布局,在華能發展歷史上是第一次。
善謀善為、善作善成。一年零7個月后,“華能隴東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嶄新亮相慶陽,這是華能在甘打造多能互補大型能源基地建設的最新成果,也是隴東清潔能源基地駛入開發快車道的新起點。
這個被視為華能“頭號工程”的綜合能源基地正在激活甘肅能源轉型,催生隴上綠色好風光。?<<<閱讀全文
這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源固廢直燃摻燒系統,研發攻堅歷時一個月,集智能化堆場--皮帶機--固廢破碎機--物料噴射器--氣力輸送設備--鍋爐爐膛全流程一體化,是玉環電廠自主研發、科技創新成果的體現。工業固廢在此終結,百萬千瓦煤機有了“新食材”。? <<<閱讀全文
長江環保公司作為集團公司唯一科技環保產業平臺,正以“同舟共濟揚帆起,乘風破浪萬里航”的豪情積極推進中央關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部署,秉行集團踐行能源革命、助力生態文明的企業使命。?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