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大會
-
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在京閉幕
6月3日,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完成各項議程,在北京閉幕。
-
鐘南山等34人獲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我國呼吸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捧回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其他33名專家分獲工程獎和青年獎。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設立,包括成就獎、工程獎和青年獎,每兩年頒發一次。
-
曹雪濤:讓所學所研造福腫瘤病人
-
鐘南山院士:我不過是一個看病的大夫
-
鐘南山等34人獲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我國呼吸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1日捧回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其他33名專家分獲工程獎和青年獎。
-
2016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2016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頒獎儀式1日上午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上舉行,共有5名科學家獲得獎勵。
-
周濟:工程院全體院士要作提攜后學的領路人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1日在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第四次全體大會上作工作報告時表示,青年人才是工程科技的未來。工程院全體院士要作提攜后學的領路人,善于發現青年人才,大力提攜青年人才,為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鋪路引航。
-
路甬祥:智能制造是未來中國制造的核心
只有創新要素的、有發明創造的創業它才會為經濟結構的調整,為我們的發展方式的轉型增添新動力,甚至能夠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
[思客專訪院士]中國制造光靠工匠精神還不夠
信息網絡出現以后,現在的制造是網絡智能的時代,網絡協同制造,制造過程、運行服務的過程都網絡化、智能化,所以現在數字化、網絡化、現代化是制造的方向跟技術創新的核心。
-
[思客專訪院士]陳新滋:無人車是人工智能短期內可應用的成果
我們今天覺得不可思議的技術,朝這個方向去想問題,就會產生很多更新或者更實用的技術。
-
張鈸院士:人工智能距離人的智能還差得遠
對于“人工智能危險嗎?”這個問題,張鈸認為機器現在做的事情距離人的智能還很遠,機器只能在單項上,在一個限定的范圍內可以經過精雕細刻達到和超過人的水平。機器想在一個廣闊的范圍里要超過人,還很遠。
-
[思客專訪院士]李德仁:科技創新助力智慧城市建設
智慧城市是要把新一輪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整合到一起。
-
“工人院士”李萬君:大國工匠為中國夢提速
已獲得“中華技能大獎”以及多項發明創新獎項的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焊工李萬君,如今依然手握焊槍活躍在生產一線,以精湛技能打造最安全可靠的中國制造高速列車。這位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自從1987年8月拿起焊槍到現在,始終不懈地兢兢業業、孜孜以求。
-
倪光南院士:中國信息產業必須走自主創新的路
“中國不能按照常規思路模仿發達國家,應該勇于創新,創出一條新的路子來。這樣就有可能事半功倍、更容易彎道超車。在信息領域,技術更新很快,采用‘非對稱’的措施,有可能比其他領域更容易一些。”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
-
三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3日公布了今年新增選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華人科學家楊培東、戴宏杰與孟祥金三人當選院士,中國科學院環境地質學家安芷生當選外籍院士。
-
院士團隊“集中路演”促創新科研成果轉化
院士團隊科研成果“集中路演”、實物樣品現場展示、推介交流促進產業化……25日-26日在深圳舉行的第二屆廣東院士高峰年會上,一場院士團隊創新成果的“相親大會”,引發熱烈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