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報道組分赴近20個省區市,圍繞新發展理念,到基層、群眾當中,發掘創新的活力,追蹤協調的進展,尋找綠色的希望,感受開放的氣魄,見證共享的喜悅。
從浙江中部一個交通不便、資源有限的小城,到如今擁有鐵路開放口岸、空港口岸的國際化商貿城市;從手搖撥浪鼓走街串巷雞毛換糖,到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
時值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新華社記者獨家對話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澤山,聽他講述中國創新的過去與未來。
南山,曾經創建中國第一個涉外工業區——蛇口工業區。如今南山正探尋創新發展的“世界坐標”,以開放包容的理念融入全球“創新鏈條”,在新時代“創新再出發”。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地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把協調發展放在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堅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奏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交響曲。
三年來,浙江特色小鎮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涌現出了一批“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體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鎮,實現了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
走進成都市蒲江縣明月村,沿著通村入戶的瀝青路,掩映在竹林間的農舍、陶藝、染坊、餐館漸次入眼。地理位置上來看,明月村是成都市最偏遠的鄉村之一,但如今這里熱鬧不已。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為指引,綠色發展意識越發深入人心,綠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億萬人民正奮力書寫美麗中國的壯美篇章。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生態保護有過曲折,改革開放后,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堅定不移地推動綠色發展。
11月底的塞罕壩,銀裝素裹。雖是冬日,但高大挺拔的云杉、樟子松在皚皚白雪覆蓋下仍透露著綠意,昭示著這里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進入新時代,中國又推開了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大門。展望未來,新一輪開放不僅助力中國的高質量發展,也將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做好面要有好面粉,好吃的面粉哪里來?愛菊集團的老賈看準了中歐班列,在中亞建起了“海外糧倉”。
作為國內首家以金融科技為主導產業的眾創空間,交子金融夢工場成為成都堅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為指引,新時代的神州大地上,共享發展的理念正融匯于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展現出一幅幅共創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壯麗圖景。
近年來,改革開放前沿城市廣州多舉措創新打造社會共享機制,城市管理井然有序,人居環境整潔舒適,街道面貌煥然一新,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明顯提升。
雍紅霞的經歷,正是當地共享發展的成果。漢中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通過搬遷扶貧等舉措幫助山區貧困群眾。